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森林之王 班级:大三班 观察者:邵冰青
观察时间:2020年6月15日 上午10:20
观察地点:走廊表演区
观察对象:金珂、张祝晗、彭欣悦
【游戏实录一】
在最初的游戏中,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狐狸骑在老虎背上,朝森林里走去”这一段。邓卓宏小朋友首次担任了老虎角色,并当起了导演,和小伙伴一起设计情节开始了第一次游戏。他招呼其他的小朋友都来当狐狸依次骑在他的背上。大家都争着要扮演狐狸。可是排队的时间太久了,而且邓卓宏小朋友没有力气了,于是他说:要不谁和我一起来当老虎?于是大家协商轮流扮演。在一次次的游戏中,扮演老虎的小朋友也渐渐多了起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表演。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兴趣锐减。程程提议,我们一起来表演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吧。邓卓宏说:你扮演狐狸,她扮演老虎,我也扮演狐狸…程说,我不当狐狸。可是大家也不想当狐狸呀,于是程硬着头皮开始了游戏。玩了一会儿,只见程程猫着腰开始走路,小眼珠子不停的翻白眼。邓卓宏说:“程,你干嘛呀,狐狸可不是这样走的,你走的丑死了。”于是洋洋走上前,还是我来扮演狐狸吧。于是猫扭着屁股走出来,那模样还真像一只小狐狸。
【分析思考一】
幼儿的自主表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学会了协商与讨论,还会分工合作。并且很积极的参与了游戏。就连平常其他活动中不太认真的小朋友也有想要表演狐狸的欲望,都觉得骑在老虎的背上很好玩儿。但我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因为每天游戏时间充足,孩子们可以充分投入游戏,这为游戏多样化、创新性地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游戏过程中以集体、分组、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交叉进行,当孩子们不敢尝试狐狸角色时,我应该多鼓励,并且表演狐狸的模样给小朋友看一次,让他们尝试模仿我的形态动作来表演。他们有了信心,就都愿意尝试狐狸的形象了。
观察时间:2020年6月17日 上午10:20
观察地点:走廊表演区
观察对象:孙宇轩、杨浩、徐子玥
【游戏实录二】
今天孙宇轩扮演的老虎和好好扮演的狐狸是一对搭档。孙宇轩扑过去逮住好好的时候下手有点重把她弄疼了,好好嚷着:你干嘛这么用力啊,这又不是真的抓。这么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起哄了。孙宇轩说:可是老师说了表演的时候要投入呀。这个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于是我在这个时候渲染了一下,我说;我们帮孙宇轩和好好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样表演能投入也不把对方弄疼。小朋友们都围在一起商量着,最后得出交换角色表演。
浩浩当了狮子,而且表演了两次,活动室里的几组都能较顺利表演,有的表演两次,有的表演三次,笑笑他们组一共表演了五次,我发现他们这次表演一次接一次,没有出现到处乱跑的现象,而且他们这组进步最大的就像子玥在讲评时说的一样遇到事情没来告诉老师而是自己处理,这点是我感到最欣慰的。李咏熙一直都是当兔妈妈,表演了两次她就跑出去,他们停了一会儿没办法进行,等他进来后大家都指着他骂他不乖,她说:“我是大灰狼。”兔妈妈一听吓得眼睛瞪得大大的,她太进入角色所以非常的当真。
【分析思考二】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疲惫时,他借助其他孩子的需要生成了新的游戏内容,我认为非常有价值,而且这也符合大班孩子爱交往的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个人的游戏需要,而是喜欢游戏范围扩大,从为别人的服务中得到满足,老师要支持这种游戏需要,使他们生成的新游戏内容变为可能。
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适时地转变角色,幼儿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激情,又在激情的驱动下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创新出与同伴不一样的身体动作,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和发展,从而使孩子在活动中更感兴趣、更富有成就感。
【回应策略】
1.把握戏剧游戏的特点。
在戏剧游戏中,幼儿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来学习语言、动作与社会行为等,他们通常将自己置身于想象的戏剧情景中来表现熟悉的经验,并衍生出新的经验。教师应把握戏剧游戏的这些主要特点,在指导戏剧游戏时关注每个幼儿在想象的戏剧情景中运用智能、体能与直觉进行即兴式、创造性表现的状态。有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来调整游戏的节奏,以便观察与发现每个幼儿的表现。有些由一般性游戏改编而来的戏剧游戏,更需要突出戏剧创作的特点。
2.捕捉幼儿在细节上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会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参与戏剧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临场的观察、想象与反应等能力,发现幼儿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思考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自发性表现以及这些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渐进转化的细节,一方面及时给予点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和分享个体独特的经验。
3.给予幼儿更多自主体验的空间。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戏剧游戏,一般都经历对角色的理解和接受、酝酿及执行这三个步骤,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内容,给予每个幼儿自主体验、实践的空间,不要干预或限制幼儿身体、心灵、思想方面的自主表达。例如,在“捏面人”这个合作性戏剧游戏中,“捏面人”和“面团”之间有较多的语言和身体方面的互动,甚至情感的互动交流。比如,“捏面人”要先想好自己捏什么样的东西,告知同伴,再将同伴的身体当作“面团”摆出想捏物品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