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畅想未来
——中班《飞船升空了》班本戏剧课程故事
中四班 姚毅 唐天琪
一、课程背景:
浩瀚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奧秘,关于地球与空间科学的研究是科学探究中较为复杂的方面,然而人类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探究的脚步从未停止过。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宇宙梦,神舟飞天新闻得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关注,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孩子们也是非常激动的一同观看视频,在飞船发射之计,大家全神贯注的注视着飞船发射时的动向,在发射号令响起时,情不自禁的跟着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哇!飞起来了,飞起来啦!孩子们对航天火箭充满了好奇,对探索太空充满了向往。我们和太空的故事就此发生。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使幼儿对探索自然想象感兴趣。
3.引导幼儿关注祖国的发展,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
4.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向往和平、积极主动地参加幼儿园活动的良好品质。
5.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三、课程框架:
四、课程实施:
故事一: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啦1
源自一次自由活动时的对话:
涵涵:“昨天晚上我看到电视里的新闻,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啦!”
甜甜:“我知道,他们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我也姓王!”
嘻嘻:“我爸爸说航天员在月球住了180天,太厉害了!”
萌萌:“火箭是怎么起飞的,谁在掌握方向呀?”
可可:“宇航员在太空怎么吃饭,上厕所?”
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讨论中,他们对太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老师,应该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打断他们的交流,给他们提供交流的环境与平台。
【分析】《纲要》中指出:从生活中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当幼儿对火箭发射这么感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关注点,及时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究、整合经验、独立思考的空间,以“飞船升空了”为交流话题,鼓励幼儿通过同伴间的相互讨论开启了一段太空的探究之旅。
故事二:火箭趣事
教师:太空与火箭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但教师对于航天的知识是较为匮乏的,该怎样支持和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呢?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决定开办一个“火箭大发现”活动。
【片段一】当天下午,我在班级的家长群里给家长和孩子们布置了“神舟小知识”这一小任务,鼓励家长带领幼儿一起进行搜索,协助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来展示飞船的组件,并要求孩子们把找图标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一起分享。第二天早上,孩子们纷纷带来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的答案,并在晨间谈话中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皓皓:“火箭是一节一节,会分开的。”
登登:“火箭有身体和尖尖的头。”
大大:“下面还有四个装燃料的装置,爸爸说那个叫助推器。”
皓皓:“火箭的身体可以用两个半圆形积木拼起来。”
通过孩子们的图片呈现与语言表述,帮助他们了解了火箭的结构。同时班级开展了《火箭知多少》竞赛活动。
璇璇:“姚老师,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火箭吧?”
欣欣:“好啊,那我们先来画设计图。”
轩轩:“用什么材料来做呢!”
【片段二】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场火箭制作大赛拉开帷幕。孩子们,利用纸杯、木板、塑料板、雪花片,建构起属于他们的神舟飞船。神舟飞船高耸入云,旁边的脐带塔护送宇航员冲上太空。还有的孩子用纸卷做出了带有梦想的火箭。还有更多艺术的火箭作品。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无限激发。
欣欣:“老师,这些飞船和真的飞船比还是太小了。”
文文:“那,我们来造一座更大的吧!”
贝贝:“用什么来做才能造一艘大飞船呢?”
于是,孩子们按照小组展开了讨论。
孩子们根据设计图和组长的阐述,投票选择了第4小组的创意进行实践。利用纸箱、塑料筐、积木、卡纸等组合火箭。属于我们的神舟飞船终于完成了,孩子们还调皮的叫它“神舟十四号”。虽然它不能为航天事业做贡献,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会乘坐神舟N号去探索更多。
【分析】真正的问题才能出现真实的探究,教师及时组织幼儿分享问题、积极调查、共享经验,更好地推动全班幼儿开始拓展视野,搜寻航天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家长卷入成为了我们的协同教育者,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调查、动手制作,真正走入幼儿教育。
【片段三】为了让幼儿更直观的看到并理解,我们进行了科学小实验《火箭发射》《浮浮沉沉》,孩子们在玩玩乐乐中感受着科学的神奇之处。
萌萌:“姚老师,自己做的火箭模型能发射吗?”
嘻嘻:“我会折火箭,拿一个吸管就能把火箭飞起来。”
看着孩子们对火箭发射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老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孩子们纷纷去活动室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
贝贝:“我用纸杯来做火箭,利用皮筋把火箭头弹射升空。”
萌萌:“我用塑料瓶挤压把火箭发射升空。”
可可:“用吸管吹射把火箭发射升空。”
楠楠:“老师,我爸爸说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来发射火箭。利用白醋和小苏打碰撞出气体,发射火箭。”
嘻嘻:“哇,好神奇啊!”
老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分析】在探索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猜想、乐于动手操作、积极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在与同伴、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发射火箭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而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则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讨论、商量,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幼儿在反复尝试、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力量,让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
通过幼儿的对话我捕捉到幼儿对火箭产生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应幼儿的兴趣,开展了火箭发射的探究活动。我的出发点不仅是想尊重幼儿的兴趣,更多的是想观察幼儿意料之外的想法和行为。通过观察,我看到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更发现了儿童的潜力和能量。
2.教师的支持是最好的鹰架,让幼儿发现自己的力量。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的核心是幼儿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让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整合发展。”教师的支持有时是默默陪伴,有时是提出关键问题,有时是适时引导。基于幼儿的内在动力,基于幼儿的兴趣,在教师的有效支持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对火箭发射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故事三:关于宇宙空间
“宇航员们,去太空做什么呢?”想要了解宇航员的工作内容,我们得先来认识空间站。
【片段一】
瑶瑶:“爸爸告诉我,航天员叔叔阿姨在太空会住在空间站里。空间站是什么样的呢?”
曦月:“空间站就是我们在太空给航天员建的家呀!我在电视上看的,航天员叔叔阿姨们在空间站里可以睡觉、吃饭还能看电视呢!”
老师:“空间站是我们中国人在太空建的一个家,空间站一直像其他的小星星一样围着地球在转动呢!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可以在空间站里休息、工作,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家。”
【片段二】建造太空的家
涵涵:“太酷了!我们也来在太空建一个家怎么样?”
文文:“好啊,太空站是什么样的呢?”
贝贝:“那我们就一起先收集材料吧。”
(1)建造一个我们在太空的家,我们先来画出空间站的设计图。
(2)设计图画好了,小工程师们按照设计图开始搭建我们的太空家啦。
【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课程保有活力的“金钥匙”,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教育回归到生活场景,在游戏里让孩子们得到切身的体会与感悟。
故事四:我是小小宇航员
【片段一】太空漫步
果果:“太空太神奇了,我想去太空,我想当航天员。”
蜜蜜:“航天员在太空必须穿上厚厚的航天服呢!”
文文:“他们为什么要穿胖胖的航天服呢?”
峰峰:“我觉得是因为厚厚的衣服可以保护他们不受伤。”
楠楠:“是因为太空很冷吧!所以要穿厚衣服。”
孩子们穿上了充气衣体验航天员在太空漫步的感觉。一个个胖胖的小小航天员们体验走路、取放物品、旋转等。
老师:“孩子们,穿着航空服有什么感觉?”
轩轩:“闷闷的,有些不舒服。”
文文:“走路很容易摔跤。”
楠楠:“很容易和小朋友撞在一起,取放东西很不方便。”
琪琪:“航天员们要穿着笨重的航天服在太空里工作真是太不容易了!”
【分析】让幼儿亲自参与调查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怕麻烦就直接替代幼儿调查,否则会使他们享受不到探索的快乐。幼儿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片段二】宇航员训练营
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每一位航天员叔叔阿姨在升入太空前都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例如:航天员进入太空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们要合理饮食,保持身体健康。他们要学习在失重的情况下漂浮、翻跟头。所以每一位航天员都会经过很多高难度的体能训练。
贝贝:“我长大了想要成为航天员,我要每天锻炼身体。”
轩轩:“要天天运动,身体棒长大了才能当航天员。”
【分析】正如陶行知所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实践都解放出来。因此,当幼儿对事物感兴趣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充足的材料,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五:地球长什么样?
【片段一】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睿睿早晨入园的时候,打着呵欠自言自语的说:“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航天员叔叔阿姨们也在睡觉吗?”
老师:“我也想知道,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弄清楚为什么会有白天和晚上吧!”
瑞瑞:“我知道,因为地球在自转”。
老师:“地球自转和白天晚上有什么关系呢?”
小朋友们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开始了探索为什么会有白天和晚上的实验。
瑞瑞:“首先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生活的地球。我用一个橡皮泥固定在中国的版图位置。再用手电筒当太阳。”
嘻嘻:“对!手电筒是不能动的。因为太阳是不动的恒星。”
楠楠:“我明白了!地球会转动,当转动到有手电筒光的位置就是白天,当转动到没有手电筒光的地方就是晚上。”
【片段二】地球小卫士
老师:“航天员叔叔阿姨们都是摄影大师呢!你们看,他们给我们发来了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大片。”
希希:“哇!地球好美呀!”
涵涵:“蓝色的是大海,白白的是云朵,地球太美了!”
老师:“是呀!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可是地球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我们人类的破坏。”
地球妈妈在哭泣,因为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人们大肆地砍伐树木……地球妈妈需要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她不受伤害。小朋友看到各种伤害地球妈妈的图片,感到心疼又气愤。大家开始讨论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呢?
瑞瑞:“不乱扔垃圾。”
糖糖:“多种树,绿绿的树叶可以让空气变好。”
希希:“把垃圾进行分类,不同的垃圾扔到不同的垃圾箱。”
老师:“争做地球小卫士,除了不乱扔垃圾?还有什么好办法?”
贝贝:“让爸爸少开车,可以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减少空气的污染。”
嘻嘻:“去超市的时候不使用塑料袋装东西。”
墨墨:“点外卖送的餐具是一次性的,我们可以少点外卖。”
【分析】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幼儿感受新事物、表现新事物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元素,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描绘心中的事物。
我们与太空的故事未完待续……
五、课程感悟: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曾有过一个宇航员的梦想。还记得那句广告词吗?“长大后我要当宇航员遨游太空”这句话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也包括已经成为孩子王的老师们。这也是触动老师们萌发去开发关于“太空、航天”主题课程的初心。每一个梦想都不能被轻视,每一个想法都应该被尊重。守护孩子们去探索、去追寻梦想的童心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也一直在做的事情。
1.孩子是一个宝藏,只需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从神舟十三号飞船的成功升空到现在,将近3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对太空探秘的热情还在持续着。我始终坚持,孩子是一个宝藏,只需我们的关注与支持。让孩子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在我们的等待中显现自已的天赋、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哪怕现在只能看到孩子稚嫩的创意,拙朴的想法,但是依旧把时间留给孩子。安静地在孩子身边,用微笑和前倾的身体靠向孩子;把机会留给孩子,把答案放在心里;当解锁了一个秘密或完成一个作品创作时,和孩子会心一笑;当建构失败时和孩子一同皱着眉头,说一句“再试一试,可以的”,直至孩子完成心愿。
在此次“探秘太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提问、查看图书、观看视频、调查询问等方法,对太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用创造性建构活动和表征等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出来,孩子们的建构能力、空间方位、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教育要回归生活。
孩子们的创造活动还在持续……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教育要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生活中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儿童、走近儿童、融入儿童,认真地倾听、了解和发现儿童的兴趣,及时地支持和鼓励幼儿,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有神舟十三号等预设活动,也有地球这样的生发活动,我们结合社会热点资源,以幼儿的兴趣为关键词串联本次航天活动的线索,即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宇航服——火箭——地球。我们发现光是这些是不够的,思考哪些是孩子们在航天活动中感兴趣的、能操作的是哪些,我们坚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化的体验,《指南》中也提出:幼儿能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并感到兴奋和满足。
童年,应该有好奇,
童年,应该有思考,
童年,应该有梦想。
梦想是一颗种子,萌发于初探之心,科学探索,永不止步,神秘的太空,让孩子的眼里,充满好奇,充满欣喜,让探索的种子在孩子心中不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