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8月 颜静娟)
发布时间:2022-08-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颜静娟

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体育游戏在自闭症儿童情绪干预中的应用

学习时间

202285

主讲人

张雪琴

撰写人

颜静娟

 

 

 

 

 

 

 

 

 

 

 

 

 

 

 

 

 

 

 

 

 

一、巧用体育游戏发展自闭儿童情感表达能力。

自闭症儿童表现为情感淡漠,很少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其面部表情呆滞,缺乏丰富的情感流露,并且习惯于用手势、动作等代替面部情绪的表达。比如,生气时,就会咬人、打人而不是表现出愤怒的表情。另外,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愿与他人甚至父母产生亲密的接触,在交往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情感的互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易于被自闭症儿童所接受。在干预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游戏活动,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自在、舒适的游戏环境,促使其自由宣泄内心的各种情绪体验。比如,通过跳绳、轮滑、掷沙包、滚铁环等个人体育游戏活动,自闭症儿童不仅能够获得身体的放松、情感的愉悦,同时也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来转移和发泄自身的消极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老师可以运用同伴介入法,通过设计“传话游戏” “滚球接力” “两人三足”等同伴合作性体育游戏,使自闭儿童处于熟悉的同伴环境中,有助于其心情的放松。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自闭症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同伴的行为表现,提高自身游戏技能,还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促进自我的情感表达。

二、巧用体育游戏发展自闭症儿童情绪控制能力。

自闭症儿童缺乏对自身情绪的察觉,他们的情绪体验较为单一,很难出现高级情绪。而且其情绪大多表现为一种较为短暂的应激反应,很难转变为持久的心境和情感体验。再者,他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理解周围的事情,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且很难控制自身情绪,尤其是对一些负面的情绪。自闭症儿童不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难以保持平静,容易感到焦虑、害怕,从而表现出哭闹、尖叫、撞头、咬人、四处乱跑等过于极端的行为。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要求游戏参与者必须恪守规定,这就促使自闭症儿童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体育游戏也具有竞争性,故而老师可以组织相应的体育游戏比赛,如“运球接力比赛” “比比谁投的球多”等,将体育游戏的娱乐性与竞争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自闭症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并使其在竞争中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在运球接力、投球等游戏比赛中,自闭症儿童会体验到胜利或失败带来的高兴或失落感。因此,老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调节,尤其是一些消极情绪。比如,当自闭症儿童面临游戏失败而导致心情沮丧时,老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努力战胜挫折、克服自身弱点,有助于锻炼自闭症儿童的意志力,进而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

三、巧用体育游戏发展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与同龄的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无论是在简单还是复杂情绪的识别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于人体面部表情,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相对简单的表情,如高兴、愤怒、悲伤等,却难以识别较为复杂的表情,如惊讶、害怕、羞愧、尴尬等。另外,在面部表情的加工方式上,自闭症儿童缺乏对面部整体信息的加工能力,倾向于采用局部加工的方式,往往依靠面孔的下半部分,尤其是嘴部信息来进行表情的识别。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可丰富自闭症儿童对主观及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熊找朋友”、“蚂蚁搬豆”、“老鹰捉小鸡”等富有情节性的体育游戏项目,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自闭症儿童主动融入到游戏中。通过观察,逐渐了解个体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的情绪以及行为表现,进而促进其对情绪的识别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展性游戏干预理论强调在由同伴组成的团体中,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上述体育游戏项目均以团体性活动呈现,这就促使自闭症儿童在与同伴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自己以及同伴的情感及行为表现,从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对自身以及他人情绪的体察、识别。自闭症儿童由于自身发育的障碍而导致情绪识别、控制和表达能力的相对低下,进而影响了其正常的认知、行为和社交活动。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游戏疗法,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