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游戏干预指导案例(5月 颜静娟)
发布时间:2022-05-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颜静娟

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规律排序      班级:中一     观察者:颜静娟  

 

观察时间:2022512 930

观察地点:中一班认知区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一】

小吴来到了认知区,拿出去找规律的材料玩了起来。把所有的卡都扣了下来,全都混在了一起。这时候旁边的戴漪意发现了底板,并且仔细观察了上面图案的不同以及规律“这里有一张卡片,上面的图案和这些小的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像这样放。”说着给小吴拿了一张底板,并指出上面的蜻蜓、蜜蜂、蝴蝶,在扣下来的小卡片里找到一样的,并教按照底板给的样子进行排列摆放。

   

【分析思考一】

  小吴在游戏时不单独关注到图案的不同以及规律,也不会能按照不同的图案特征进行正确的排列,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第1点,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但是在同伴的帮助下,他能按照底板的样子进行排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观察时间:2022519 上午1002

观察地点:中一班认知区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二】

小吴来到认知区进行穿扣子活动,不一会就听见传来“不对,不对,这样,要这样”“你错了”的声音,等我过去询问原因才知道问题所在,原来翁润熙看见小吴穿的扣子没按颜色穿她就着急的非要让别人也按她的样子一个红色一个黄色穿扣子,然后就有了前面的争吵,但是也让我注意到平时的干预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小吴的认知水平,而且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看来该给小吴渗透规律排序的概念了。

  

【分析思考二】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时时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游戏方法的创新,这次的排序事件,使我和班级老师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对小吴缺少知识学习渗透。因此在日常活动中班级老师让幼儿在玩积木时或在排队时对小吴进行有规律排序的活动,让他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

 

观察时间:2022526 920

观察地点:中一班认知区

观察对象:小吴

【观察实录三】

最近在中一班认知区投放了筷子,结合认知区的数学盒实行按数夹物的活动。今天我和小吴、其他孩子一起玩,以便指导他使用筷子的方法。我说“我先夹”,于是在“1”的盒里夹了一个小球,其他的孩子依次夹取,到小吴时,己是最后一个数字6”,我问“这是几小吴“是8其他的孩子说“不对、不对”,小吴又说“是9”。于是我们又把那个数字儿歌背了一遍,小吴才改了过来,我们又继续夹起来。

  

分析思考三

小吴对数的概念较模糊,虽然平时对他的指导较多,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发现了对数还是模糊的,对数还有混淆,这也说明小吴对数的理解不是非常清楚,以后在生活的各环节增强小吴对数字的理解。

 

【回应策略】

1.联系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实际选材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联系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实际,选取符合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用任务分析法适当的增加教学层次,做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从而适当降低难度,使教学内容达到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的水平;同时结合自闭症儿童需要反复练习、高度强化等学习特点,应该小步骤、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适当地增加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现和强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复习再现,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重现,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使知识系统化。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加强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以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材设计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题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同时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们可以从试着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在家帮助妈妈整理衣服,到超市去看一看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如何摆放的,让学生真实体验分类的方法,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