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杨诗卓 | 推荐时间 | 2022.5 |
文献题目 | 多动症儿童的家庭教育 | 文献来源 | https://{域名已经过期} |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一个人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影响,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和方法对其一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对于多动症孩子的不良家庭教育中,严格管教式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的家庭占7.05%。这些不良态度和方式常促使症状加重。帮孩子摆脱多动症是“全方位教育”,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孩子治病,家长也得“洗脑”。和与所有孩子相处的原则一样,多动症孩子父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纠正孩子毛病,而是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更加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做些准备。面对多动症的孩子,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 一、明确认识到多动症需要综合治疗 多动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对于轻度的可以用教育、引导的方法纠正,但中、重度多动症,单纯用心理教育、家庭辅导等方法,收效甚微,必须采用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可引起多种问题的精神障碍。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显著持久的效果,需要综合的、多方位的治疗,并根据儿童的具体表现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对于多动症通常采取综合治疗,即药物控制、心理咨询和家庭辅导等相结合的手段。家长必须清楚地知道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家庭及学校相 互配合进行药物的、心理的、教育的、环境的综合性治疗,这样患儿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5%~90%。 为此,家长必须克服两种倾向: 第一,唯药物论 药物治疗虽然占重要地位,但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克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观点,以免忽略心理教育和提供适当环境的有效帮助。 第二,顺其自然论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但根据专家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有显著差异。另外,孩子由于多动,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可能会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学习成绩落后,而且会出现自卑、忧虑、孤独或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出现情绪障碍、人格障碍,不仅孩子本身非常痛苦,家庭在经济上、情感上、甚至夫妻关系上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二、恰当对待孩子 1.关心和体贴孩子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得了多动症和得了其他疾病一样,虽然表现不同,但和其他患儿一样需要关心和体贴。因此,不能误认为小孩的病态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不受欢迎的病态行为而动辄责打孩子。如果家长采用粗暴的态度,一味责打孩子,则有可能产生一些继发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内向的儿童容易自卑、自伤,外向的则很有可能脾气暴躁,甚至出现品行问题。更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多动症孩子,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家长尤其注意不要显示出对多动症孩子的“嫌弃”。有些家长生气时口无遮拦,会说一些中伤孩子的话,这样很容易使孩子的内心受到创伤,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他是多余的,因此与家长的亲密程度降低,从而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自卑中,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2.避免产生“贴标签效应” 在心理学中,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就容易导致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常听到有的家长毫不避讳地说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需要医生给治疗。这样就相当于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是不正常的人。这样,他就会为自己的各种不良 行为找借口。这样不利于孩子向积极的行为方面转变。家长应接受孩子的缺点,并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的困难。孩子已经患有多动症,那么家长就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多动症给孩子带来的问题不论是行为还是心理上的,都难以依靠意志力来解决,他无法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也无法安静地呆在一旁,甚至连克制发脾气都不可能。这时候,只有理解他的困难,才不会轻易责备他,给他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对待多动症的孩子,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不要暗示孩子是“问题儿童”,而要从关心的角度,耐心地疏导,以鼓励、表扬为主,分散其注意力,驱动其克制自我的能力,真正让孩子从多动状态中安静下来。 三、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度 有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等较正常儿童家庭低,而家庭矛盾性高。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家庭存在着父亲与孩子交流少的情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治疗方案的基础。对普通孩子还是 有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孩子来说,这都是不变的黄金原则。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患儿克服症状的动力。 (1)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他能够畅所欲言,及时抒发心中的喜悦和郁闷,同时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尊重,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认识,学会尊重和相信自己。 (2)给与孩子身体接触。心理学实验表明,身体肌肤的接 触有利于安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等。 (3)要花时间陪孩子。当与孩子共同分享快乐时光时,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只有当家长们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才能被孩子所接纳。 (4)把孩子的坏毛病同孩子本身区分开来。比如,可以和孩子说:“我喜欢你,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乱发脾气。”而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四、充满信心和耐心 作家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信念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却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难微不足道,无边的艰险不足为奇。”所以,家长也要有一种信念:只要家人齐努力,孩子的多动症一定能治好。有了这种积极的信念,才会为孩子治病而努力,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1.治疗持续时间长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一般采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与 心理行为治疗和家长教师教育管理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的方法。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治疗时间可能从半年到两三年不等。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治疗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2.多动症儿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多动症儿童的一个严重表现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情绪很不稳定,行为带有冲动性,控制能力较差,再加上某些家长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方法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有的因情感一时暴怒或惹事挑斗而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多动症儿童比一般正常儿童难管教,因此,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对待多动症儿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为此,家长要认识到:治疗的道路艰难,要预料到孩子可能会出麻烦,并做好准备;在麻烦到来时,努力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保持自己的声音平静缓慢。 五、家人的态度要协调一致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韩非说:“一家二贵,事乃无成;夫妻执政,子无适从。”意思是说,一个家庭父母争权夺利,谁都想说了算,家里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对子女进行教育,一个人一个主意,子女就无所适从了。对于多动症孩子的治疗、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方面,如果家人态度不一致,不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会滋生家庭矛盾。所以,家长应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多与老师沟通 有些家长生怕老师知道孩子存在问题而不与老师交流。学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老师的观察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若不沟通,有多动行为的孩子一般不是很受老师关注,经常受老师的批评,甚至是遭到同学的排斥。坦诚地与老师沟通合作,才能对孩子更有利。当然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爱心与科学指导。花开有迟早,孩子的成熟也有迟早,只要家长不抛弃、不放弃,耐心地去培育,孩子也一样会成熟的,只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这个过程也许会比其他孩子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