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8月 陆金茹)
发布时间:2022-08-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陆金茹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推荐人

陆金茹

推荐时间

2022.8

文献题目

关于儿童抽动症(三)

文献来源

{域名已经过期}/JiaoYuMianFeiLunWen-25/25412.html

对于已经出现儿童抽动障碍症等精神性疾病的孩子,无论作为家长,长辈还是朋友,都不应该歧视他,更不应该打骂孩子。毕竟只是一种孩子自己无法空制的精神病,孩子本身已经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打骂孩子会让疾病在短时间内减轻,但过后会出现“反弹”现象,病情会更加严重。对于患儿,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她,帮助他减轻心理压力,缓解造成他心里紧张的各种因素;同时,对于患病的孩子不要表现过分关心,关注,轻松的环境最有力于孩子恢复。孩子患儿童抽动障碍症之后,家长也不需要太过担心 ,毕竟这是一种轻微慢性精神疾病,治愈后孩子会表现良好,复发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大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都会好转。

   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有与自己玩耍,但是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

   在被调查的孩子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找不到能和自己玩的伙伴,他们的同龄人都哪去了?调查显示,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不放心孩子们出门玩,家长给孩子制定了各种计划和要求,把他们限制在家,教室的范围之内。所以一些孩子只能“一个人玩”,而一些孩子想玩却找不到能一起玩耍的伙伴。这种“玩伴危机”,恰恰正是造成未成年人心理疾病的直接隐患,孩子们不但被剥夺了欢乐的权利,而且还付出了健康代价。

   作为家长,究竟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答案就是:放手,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而不是“管束人”。我们的义务在于告诉孩子外界的危险,并且教给他们对付危险的办法,而不是从自己的“管理者意愿”出发,把孩子“圈养”起来,割裂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孩子也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锻炼出正常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孩子长大的必修课,对孩子的正常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做用。

    我要把我这次上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例如: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伙伴,特别是要把音乐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有自己的好伙伴。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好的音乐与儿童纯真的心灵是相通的,使儿童在生动有益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各种心里品质,发展音乐潜能,在音乐在海洋中畅游。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