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9月 陆金茹)
发布时间:2022-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陆金茹

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抽动症,可能没那么简单

学习时间

20229

主讲人

夏楠

撰写人

陆金茹

 

 

 

 

 

 

 

 

 

 

 

 

 

 

 

 

抽动症就是不自愿的重复运动,最常见症状是眨眼睛、清嗓子、脸部肌肉抽动等。

抽动症高发年龄是3-9岁,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5-5倍。有11%-25%的学龄儿童会经历暂时性抽动,其中大部分会自行改善和消失,少部分会发展成慢性抽动,也就是长期的。

有5%左右的学龄儿童有慢性运动抽动,1%左右的学龄儿童患有慢性发声抽动, 1%-4%的学龄儿童发声和运动抽动并存(称为图雷特综合症)。

慢性抽动中有约10%会持续到成年。我有两个大学同学就有抽动症,症状是一直眨眼,并不严重。那时候我也不会治,要是现在遇到我,我给治治就好了。我还曾有一次坐火车,看见对面的人大幅度的摇头,症状还蛮严重的。

好,接下来开始硬核科普,关于抽动症和抽动症的治疗。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是突然,快速,重复的运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声带抽动)。

抽动有两种主要类型:

简单抽动(涉及一个肌肉群)

运动性抽动:摇头,眨眼,嗅探,颈部抽搐,耸肩和做鬼脸。

声带抽动:咳嗽,清嗓和吠叫。

⭐️ 复杂抽动(涉及多个肌肉群)

复杂运动:打自己、咬自己、跳跃、行走时旋转等。   脱口而出自己并不想说的话:重复自己的话,重复别人的说话、说脏话(秽语抽动症)等。

抽动症状有时会发生变化,比如从一种简单的抽动类型变为另一种,或者从简单的抽动变为复杂抽动。

我见过最严重的案例,是一个孩子走路时候一条腿会不由自主的横过来,导致走路不稳快要摔倒。这孩子最初也是从眨眼开始的。

抽动症可以自己控制吗?尽管抽动的症状是非自愿的,但有些人可以抑制,伪装或以其他方式控制抽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功能的影响。

一部分抽动障碍的人,在抽动之前会预感,感觉到某些身体冲动的积累。在抽动发作后,因为释放了这种冲动,就会感到很轻松。我问过一些孩子,有的孩子说预感是痒,有的孩子说预感是酸,有的孩子说预感是累。

在有预感时候,如果自己有意识的控制身体运动,就可以短时期内抑制抽动。但是在抑制之后,经常会感觉到紧张情绪明显增强,需要抽动一阵来释放内在冲动的累积。

你可以试着体会这种感觉。尽量不眨眼,不眨眼的时间越长,   你会感觉到眼睛越酸,当最终眨眼时,你会感到很放松很舒服。

是什么引起了抽动症?抽动症的病因,科学家们还没全搞清楚,只知道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障碍。目前的研究表明抽动症和一些脑区(包括基底神经节和额叶皮质)相关,这些区域的神经连接以及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异常。

抽动不完全是一种心理问题,但是肯定跟心理因素相关。我看到的情况是,紧张焦虑的孩子不一定都抽动,但是抽动的孩子都是容易紧张焦虑的孩子。

抽动症状会在放松时候变轻,在兴奋、紧张、专注时候变严重。某些身体感受也可能会触发抽动或变严重,比如领子太紧可能会触发抽动,听到其他人嗓音子也可能会触发清嗓子的抽动。

抽动症的共病很多人分不清多动和抽动,我必须强调一下,这二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同为神经系统障碍,   共病率还挺高的。

多动症患儿中有20%-30% 中有抽动症。抽动症中有超过50%的人患有多动症,30%-40%的人患有强迫症。

所以抽动症是个值得重视的情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