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陆金茹 | 推荐时间 | 2022.9 |
文献题目 | 关于多动症ADHD | 文献来源 | https://{域名已经过期}/topic/19838712/intro |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GTS),也称Tourette 综合症,另称多发性抽动秽语症、慢性多发性抽动等,是以头、肩、肢体、躯干等一处或多处部位肌肉的运动性抽动,同时伴有不自主、爆发性喉中发出怪声或粗言秽语等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候群,临床上呈慢性、波动性和反复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缺陷、强迫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共患疾病[1][2]。临床上将其列为遗传类疾病,有抽动症史家庭的小儿患病概率较高。 一、儿童抽动症的发病与临床特征 1.发病群体与病程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从儿童时期起病,临床表现复杂,病势缠绵,常可延续至成年。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05%~0.08%,多起病于2~15岁,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男女发病比为(2~10):1[1]。抽动症对患儿的成长、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抽动障碍的病程不一, 有长期性的, 也有短暂性的, 有的也会发展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但主要以短暂性抽动症为主。短暂性抽动症的病程一般在4周以上, 1年以内, 病情相对最轻;慢性抽动症的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 与前者不同之处, 在于抽动的程度和性质, 普遍伴有学习困难、强迫症、焦虑症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3种不同抽动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属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互之间可以转化。 2.临床特征 患儿常出现多种运动性或者是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临床表现常开始于头面部肌肉,以挤眉眨眼、咧嘴、耸肩、扭颈为特点,症状后期加重,逐渐发展至躯干、四肢。发作前患儿多存在明显不适感,抽动时不适暂时缓解。运动性抽动又细分成简单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摇头、吸鼻、咧嘴、耸肩等突然、迅速、孤立的运动)和复杂运动性抽动(如:甩手、蹲下、跳起、抬腿等突然、目的性强、共济形式的连续动作)。发声性抽动也分为简单性(如:嗅鼻、吭吭声)和复杂性抽动(如:不自主唠叨、秽语)。 患病儿童的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病情也存在周期性缓解和复发状况,病情时好时坏,临床特征多样化,因此在临床上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临床上须借助脑电图、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与涉临床一些疾病作鉴别诊断。 二、儿童抽动症的病因 由于抽动症对于儿童的生活、社交、学习以及精神方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各国学者都急于找出抽动症的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能确定,但多数学者认为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病。既与神经递质失调、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等有关系,亦与自身免疫、生活环境等相关。有研究认为, 过敏性鼻炎、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家庭氛围等均是儿童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不畅、病后调护失宜等因素有关,并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病位虽主要在肝,但与其余四脏皆相关,病机关键为风痰胶结,肝风亢动。钱乙指出小儿“肝常有余”,又因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中医古籍中无相应的病名,但现代医家通过追溯古代文献,结合本病临床症状,认为本病归属“肝风”,属中医“慢惊风”、“抽搐”等病证范畴。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由于古代医学典籍文献中缺乏关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具体描述,临床上各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见解不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肝有余,情志刺激 小儿“心肝有余”,即小儿生理属纯阳之体,病理上易从火化,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动风之象。小儿情绪易波动,且神气怯弱,不耐刺激,易受外界干扰。在生活上,父母对孩子或过分娇纵或随意斥责打骂,或来自社会、学习及生活的压力大,致使孩子极易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此病 2.肺常不足,感受外邪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藩篱不固,肌表薄弱,腠理疏松,加之冷热不知自调,且自理能力极差,甚至无自理能力,对外界依赖性极强,外环境稍有改变,或外邪来势凶猛,父母失于养护即为外邪所伤。 3.脾常不足,饮食失宜 小儿饮食失宜亦跟抽动症发生关系密切。小儿为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求旺盛,而生理上却“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故易为饮食所伤。 4. 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 小儿肾常不足,是指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肾藏精化气,为先天之本。肾精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其中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故对小儿先天禀赋影响甚大。且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内因,主要表现在小儿对抽动症的易感性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