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合教育环境下家园合作有效沟通策略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王群
【摘要】在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阶段教育中,家长承担着推动和协助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家长如何看待儿童的现状、家园的有效合作直接决定着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家园合作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在融合教育中如何与家长进行交流,转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园合作等策略,提高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 融合教育 家园合作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跟同龄儿童一起在幼儿园平等地接受教育 ,使他们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生活,发挥潜能,促进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社会技能、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特殊儿童更需要从教师专业角度上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更要为普通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家长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家园合作环境,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帮助特需儿童。促进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班级正常的生活。
一、换位思考,建立起家园的信任
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结合本园的园本课程,做到因材施教,面对特殊需要的儿童家长,他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经历了怀疑、拒绝、侥幸、推翻等心理历程,即使看着孩子各种“不一样”行为,充满了怀疑,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拒绝的,不愿意去正面面对。面对教师、他人的询问总是会找各种托词,比如“他还小”、“和他爷爷一样,开口说话晚”,或者不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做的是换位思考、敞开心扉与家长交流,赢得家长们对老师的信任。
小班入园的第一天, 只见一个高高的小男孩冲进教室,对着小朋友“啊-啊”大叫,哈哈笑了起来,接着就整个教室跑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呜呜呀呀”一句也没听清楚。询问妈妈了解孩子的情况,妈妈也只是说:“孩子就是有点好动,可能今天上幼儿园比较激动。”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提及到孩子有任何问题。孩子入园后,孩子各种异常表现表现出来,他不会说话,语音含糊不清,不会和同伴交流,经常脱掉鞋袜,躺在板上,无端的大吼大叫………,一周下来,孩子的异常表现逐渐显性,我决定与家长约谈了解情况。
第一次,我们约谈了乐乐的妈妈,首先我把孩子这一周孩子在园表现反馈给妈妈,并拍了很多孩子的视频,让妈妈看到乐乐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他看到孩子其他孩子的一些在园表现。乐乐妈妈在看到孩子的表现并没有什么异常,我对家长说:“乐乐妈妈,你好,今天请您来,就是想和您了解下孩子的情况,刚刚您也看到孩子的表现,他目前还不会说话吗?”乐乐妈妈听到我的反馈,沉默一会说:“孩子就是好动,说话晚,没事的,老师您多费心。我要赶着上班,先回去了。”看到妈妈的抵触情绪,结束了这次交流。
(一)换位思考,了解家长
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们因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行为障碍,会产生躲避、抵触等情绪,这就更需要我们感同身受的去理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心情和需要,根据乐乐的情况,我搭建了一个《育儿“0”距离》沟通桥梁,我每日会把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家长,特别是在孩子有进步的地方贴个“大拇指”。渐渐地乐乐家长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分享自己孩子的日常表现,也会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我们不仅充分的了解了孩子,也知道了家长们比较专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上述案例中,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乐乐是有奶奶一手带大的,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还常常有夜班,很少顾及到孩子。奶奶不识字,每天带着“调皮”的乐乐不是已经筋疲力尽,更谈不上给予更多有质量的陪伴了。
(二)关爱幼儿,赢得信任
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沟通时态度要热情、友好,微笑着与家长谈话,日常活动中要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比如帮忙整理衣服、鞋子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更加的关注乐乐这个孩子,在行为习惯、语言方面多帮助和训练他,同时也给出一些可行的居家活动指导建议,一个月下来,乐乐明显的有了进步,二次约了乐乐妈妈。
这次我和乐乐妈妈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客观的分析了孩子:“乐乐妈妈,孩子入园已经有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孩子在很多方面有了进步,小便现在会自己去厕所,不会尿在裤子上,吃饭就更好了,一点儿也不挑食,你看他被评为“光盘小达人”。当我把奖状递给乐乐妈妈时,她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我。激动的说:“乐乐得到奖状了呀!谢谢老师了,乐乐这么调皮,真让老师费心了。”我顺势应答道:“ 我们乐乐当然很棒了,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孩子吧目前不愿意主动与我交流,说话不是很清楚,正好也想了解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你也不要紧张,我也是想全面了解孩子,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他。”乐乐妈妈听了我的一席话,再看看手里的奖状,终于对我们吐露心声。原来乐乐语言发展有障碍,以前也没有太在意,总以为像老人们常说那样“孩子开口晚”,到了3岁多还不会说话,才到相关医院进行了检查,诊断为语言发展障碍。然而因为奶奶的阻挠,再加上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并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家长始终认为孩子是随爷爷,长大了自然就会说话,没想到到入园了还不会说话。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暴躁,通常因不会说而急的大吼大叫。
乐乐之前在别的幼儿园上过小托班,基本每天都要被老师“告状”,最终被劝退,面对孩子再次入园,家长选择了隐瞒孩子的情况并逃避与老师的交流。对于有思想包袱的家长,一方面,我们要换位思考有障碍儿童家长的心情,体会他们的担忧与不安,敞开心扉交流只是想全方面了解孩子,为老师正确的判断孩子的行为表现,从而制定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改善教学措施,促进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与家长沟通要建立信任,只有建立家园的信任,我们才能多方面、多维度的去了解孩子。我们与家长交流沟通要客观的评价孩子,多一些对儿童的赞许和认可,也是对家长的一种心理支持。
二、交流“有理”,专业指导有妙招
作为一名前线的幼儿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要以专业的知识去解读幼儿的行为,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或建议。在前面案例中,因乐乐长辈固有认知,而误认为乐乐现在的语言障碍是由于年龄小和家族遗传因素,等长大了自然而然也就会说话了。殊不知幼儿虽年龄小,能力薄弱,但幼儿的可塑性强,也是培养和干预幼儿的重要时期。往往错过了最佳时期,会造成“不可逆”悲剧。
乐乐在区域活动中,经常带来了不小的“风波”,一会就听到小朋友喊:“老师,乐乐咬我,”“老师,乐乐又跑到睡房去了。”……乐乐穿梭在教师的每个角落,不停的制造各种“风波”。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听不懂老师对他说出的任何指令。
依据《指南》解读幼儿的行为,明显发现幼儿的语言、社会等领域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与家长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家长也明白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并不正面去对待孩子出现哦问题。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近孩子跟踪观察孩子的行为,让家长意识到他们与同龄孩子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帮助家长分析幼儿的行为,剖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介绍了我园的课程开设,了解游戏化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鼓励家长多点时间陪伴孩子,丰富亲子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有了显著的变化,孩子父母也愿意正视孩子的问题,并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测与干预。
三、沟通有“法”,把握交流方式
大家常说:“真正好的关系是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家园合作中也是这样。面对特殊儿童的家长沟通往往更需要我们重视,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言语上的一些技巧,特别是我们在评价孩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时,不要一味的“告状”孩子各种的差表现,也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不然很容易引起家长们的“敏感”和排斥,我们要客观的、委婉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丁丁和悠悠在一起时常常会打架,甚至会拳打脚踢,如果一个小朋友哭了,另一个就会把手塞到他的嘴里,还不停的拍打着他的脸。看着孩子这个异常行为,和妈妈沟通后,妈妈认为他们在家总是会抢玩具,应该是都想要,不会谦让,才会如此。说为尽量把他们分开。我在观察孩子时,发现孩子明显攻击性和反击性很强,后面我又约谈了孩子的爸爸,“您好,丁丁和悠悠两个小宝贝最近进步很大,能很认真安静的看书,自理能力也比以前强了许多,如果在活动中不在去争抢玩具而打闹,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加优秀。”平等的交流让丁丁爸爸感受到被尊重,面对孩子教养的问题也乐意和我探讨起来,原来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会发生矛盾,妈妈在处理孩子矛盾时总以“谁打的,就给我打回去”的态度处理纠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有打必还”的习惯。
在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积极配合的,这就需要我们沟通时运用语言的艺术,以一种容易被家长接受的方法去沟通,可采用先表扬后提出幼儿不足的方法,这样比较容易让家长接受。最好也能提出一些针对孩子问题的改善措施,让家长们感觉老师是在帮我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来找我“问题”。在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家长们对老师的反馈,要善于倾听家长诉说,通过他的表情或言语懂得家长们的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我们在与特需儿童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始终要做到“换位思考”用我们的真诚,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支持与帮助孩子的教育,巧妙沟通,让家园深度融入教育,家园有效合力,才能共同守护“特殊”儿童成长,为他们种下一生幸福的种子。
【参考文献】
虞洁.对教师、家长融合教育认识的调查及智障儿童的个案研究[D].2012.
雒海芳.家园共育,为孩子埋下幸福的种子——浅谈幼儿教育中获取家长信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52).
此论文在参加“2022年常州市融合教育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