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王群 | 推荐时间 | 2022.10.13 |
文献题目 | 融合教育中的游戏教学
| 文献来源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ODQyMDg4MA==&mid=2247483809&idx |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运用游戏的手段进行教学就是承认儿童的共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 正如Wolery和Wibeers所提到的,实现早期融合,使有发展障碍的儿童享有与正常发展的儿童同样丰富的早期教育的经验。帮助每一个孩子充分利用敏感的学习期和教育良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把游戏作为早期融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游戏行为划分为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无所事事、旁观六种类型。 儿童的游戏是从旁观开始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社会进程度的提高,慢慢发展到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决定了即便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平行游戏的能力,如果对别人的游戏没有丝毫关注与兴趣,也不可能产生合作游戏。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对别人的游戏产生关注呢?源于兴趣。因此,游戏不是首先表现为规则。不是,首先表现为合作。游戏首先表现的是有趣。游戏的本质是体验快乐。快乐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不能认为孤独症儿童有问题。就认定他们没有体验游戏快乐的能力。 如何进行干预,才能达到与小朋友合作游戏呢? 1.充分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交往欲望。 体验游戏的快乐就是体验人交往的快乐。合作的前提是与人交往的快乐体验。对于那些对游戏没有表现出任何关注的孩子。要从感受游戏的快乐开始,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而这种体验从哪里来呢? 最初的游戏大量使用身体动作积累快乐经验。快乐的体验从亲子体验开始,进而将这种体验迁移到父母以外的人群。
2.通过脱敏,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感觉适应力。 涛涛喜欢爸爸和妈妈陪自己玩。妈妈发现涛涛不喜欢洗头液在手里的感觉,不喜欢洗头,更不喜欢理发。小朋友都喜欢玩沙子,涛涛不允许沙子粘在手上,否则就一副很难受的样子。他更不愿意别人拉他的手,尤其是妈妈以外的人。一天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她哭了许久,被老师呵斥,从此以后拒绝去幼儿园。原因是午睡时换了新床单,孩子感觉很难受。 童童两岁的时候被鞭炮吓到,从此童童听到大的声音就很恐惧。不仅害怕鞭炮的声音,还害怕麦当劳的音乐声、幼儿园联欢会上放出的音乐以及旱冰场、马戏团表演时的音乐。 不应首先强调他们和小朋友的互动,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或者改善感觉的异常。听觉敏感的孤独症儿童当接触声音嘈杂的环境会感觉不安,甚至难以忍受,因为他们听到的效果和常人不同。而触觉敏感的孤独症儿童,有的甚至拒绝拉妈妈的手。对于这类孤独症儿童首先要做的是对声音和皮肤感觉进行脱敏,让他们逐渐适应。 3.增加游戏体验,交往对象从父母扩展到他人 “不合群”“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是孤独症孩子家长一直的苦恼。但是他们怎么才能让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玩呢?家长们也尝试着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和小朋友在一起,拉着他们和小朋友游戏,利用各种途径给孩子寻找玩伴。尽管如此,家长们仍然觉得收效甚微。虽然家长们在亲子互动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对于敏感型的孤独症儿童来说。交往对象从自己的爸爸妈妈转移到老师或者是其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重要转折。这要求老师要谨慎对待,对孩子的反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老师的即兴发挥能力有相当的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才会开始都父母以外的人产生兴趣。 4创设热闹的气氛,吸引孩子参与集体游戏的兴趣 有了充分的亲子互动体验,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和同伴产生互动了吗?不一定。那么如何促进他们与同伴的游戏呢?实践证明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快乐的氛围蛮吸引孩子参与,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游戏没有表现出任何关注的孩子,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的孩子首先是被气氛所影响而未必是对某个游戏本身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