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白玥 | 推荐时间 | 2022.10 |
文献题目 | 区域游戏,为特需儿童架构交往的桥梁 ———以行动发育迟缓幼儿为例 | 文献来源 | https://wenku.baidu.com/view/ea58264e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5.html?fr=income4-doc-search&_wkts_=1672727587176&wkQuery=%E5%AD%A6%E5%89%8D%E7%89%B9%E9%9C%80%E5%84%BF%E7%AB%A5 |
一、借助区域游戏,激发特需幼儿交往兴趣 1.适时引导,提高特需幼儿的交往意识 区域游戏过程中,特需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这时,教师要引导特需幼 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特需幼儿开展自由活动的时候,教师 要在一旁细心观察,观察特需幼儿对创设的情境是否满意,对游戏的材料使用是 否熟练,在特需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 比如,特需幼儿在玩积木游戏中,积木搭到一半,发现材料不够用了,教师 注意到了,要帮助特需幼儿想办法,引导特需幼儿去别的小朋友那里借一些玩具 或者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特需幼儿要与其他的小伙伴一起 沟通交流,特需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交往中会得到增强,特需幼儿在同 伴中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加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 2.引导特需幼儿熟悉语言和动作,培养交友能力 特需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通常会采用语言沟通和肢体表达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在区域游戏中,特需幼儿需要和同伴及时互动,而表达的有效方式就是语言,因 此首先要锻炼特需幼儿的表达能力,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锻炼特需幼儿的 肢体动作,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让表达的内容更清晰具体。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特需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组织特需幼儿进行语言沟通的 游戏,但在游戏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特需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果有的特需幼儿性格 比较内向,不愿意开口,教师也要用正向积极的方式引导特需幼儿去表达自我, 逐渐培养特需幼儿的表达兴趣。 3.设置问题,引发特需幼儿思考和表达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给特需幼儿传递更多的知识,可 以借助问题的形式来引起特需幼儿的注意。教师可以把从特需幼儿游戏中发现的 一些问题和特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特需幼儿进行探 讨,鼓励特需幼儿持续探究,师生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也为下一次更 好地进行区域活动做铺垫。 例如,在区域游戏中,学生在沟通交流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礼貌用语,教师可 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别的小朋友把 玩具借给你,你应该怎么说?”“你不小心拿走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应该对小 朋友说什么?”学生们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小朋友说:“别的小朋友借给我,我 要对他说谢谢”,还有的同学说:“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你的玩具还给你”, 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学习到了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深入了解幼儿,开设游戏区域 以区域游戏法培养特需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幼儿需求, 科学合理地开设游戏区域,安排游戏内容。幼儿在参与区域游戏时可以自行选择 游戏场地、游戏内容以及游戏同伴,但幼儿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具体的评估,如果 盲目选择可能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出现危险,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进 行游戏内容的划分,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设置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内容,预防奔 跑带来的危险;对于年龄稍长的幼儿设置运动性较强的活动,利用活动既可以增 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 刻保持密切关注,预防幼儿在活动时产生危险。 例如,教师在安排活动区域时,可以组织特需幼儿共同帮忙,通过幼儿与教 师的共同努力将活动区域布置得尽可能温馨,此过程为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与幼 儿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想法能够相互分享,在增强同伴交往能力时, 也增加了对同伴的了解,将活动器材设置为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的模式,也能够 为幼儿交流创造条件。 三、有效引导幼儿,增加交流互动 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完全集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很难顺利完成学 习目标,游戏内容和游戏方式也很难做出决定,此时教师作为幼儿人生道路上的 指明灯,要及时做出有效引导,帮助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和活动方式。 在引导和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身份地位摆放正确,教师应该是一个参 与者的形象,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一个课程教授者和游戏主导者的形象。同 时,幼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争抢或沟通失败的情况,教师在此时 必须体现自己的作用,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提供合理的竞争方式或问题解决方 案,使两个争吵的人通过沟通变为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得 到提升,并获得脾气相同的好朋友。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活动评价方面。 例如,教师在班级演讲比赛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对游戏的结果进行交流, 使幼儿对同伴的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价,并表达内心的感谢,随后教师要及时对整 个游戏的过程以及幼儿的表现作出以激励性为主且公平公正的评价,并给予奖励 和惩罚,既可以形成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又可以使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实现 共同进步。 四、根据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大,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幼儿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对于特殊孩子来说,年龄越小,互补的人群差异就显得更大。针对这种情况,教 师应该先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观察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其动机、 思维方式,从而对特需幼儿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面对的学生 是若干个,且这些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教师应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 导,发现特殊学生身上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朝着积极正向 的方向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合理介入,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部分特需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强调自我,不考虑其他小伙伴的感受,自己 的东西不允许别的小朋友拿,面对这种强势的小朋友,教师不能立即批评,告诉 学生这样是不对的,反之,教师要细心耐心地给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明白同学之 间要互帮互助,养成主动分享的好习惯;在面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时,教师要 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在游戏时,主动邀请幼儿参与到 游戏中,逐渐地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爱上沟通,喜欢和小伙伴 一起玩耍。 总之,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教学中有效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的方式。特 需幼儿和教师要共同参与到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地进行材料选择和运用, 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游戏中增长知识,促进思维全方位发展,教师在活动 中要加强对特需幼儿全方位的引导,促进他们语言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与人交 往能力的提升,指导他们更好地参与活动,帮助特需幼儿解决问题,师生加强互 动、共同探索、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