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2月朱子洋)
发布时间:2023-02-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子洋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

课题名称

幼儿园戏剧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推荐

朱子洋

学习时间

20222

文献题目

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文献来源

网络

  

一、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根据顺从儿童的戏剧天性,遵循儿童创作戏剧的规律,本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作为整个儿童戏剧教育的基础层面,关注儿童用身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个感觉能力,在假想的情境中,以角色的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戏剧表达是一种艺术表达,与非戏剧的艺术表达(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文学的表达等)相比,具有身体性、虚构性和角色性。戏剧表达一般来说包括了身体表达、言语表达两个方面。身体表达指用肢体、表情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言语表达指用声音、语词以及相应的语气、语调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身体表达又包括了自然性身体表达和延伸性身体表达。前者围绕身体的肢体和表情本身;后者则体现了装扮、道具以及音乐对身体表达的辅助作用。

在本课程中,儿童的戏剧表达以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1、模仿

“模仿”是对人或物的各种特性及其细节的身体(或言语)再现、复制。

2、造型

“造型”是用身体塑造静止的形态;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更多是角色的音质的表现,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特点。

3、控制

“控制”是对身体运动或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

4、情感

    “情感”是贯穿于所有戏剧表达昀喜、怒、哀、乐等情绪感受。

当然,戏剧表达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及其在头脑中所获得的表象基础上。这些经验是通过“感知”,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获得的。

(二)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体现了想法与行动的对话。儿童作为戏剧创作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境中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转变为可视、可闻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儿童既是角色化的问题提出者,也是角色化的问题解决者。这一戏剧教育内容借鉴了西方的“创造性戏剧( Creative Drama)”。创造性戏剧的有关研究(Rosenberg Helane,1987,Nellie McCaslin,1996)‘1][21解释了戏剧创作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强调想象与戏剧性行动的联结,并以戏剧式学习为核心,使每个参与者自然运用内在机制,发展他们的行为,将想法转变为行动。内在的想象能力以感觉扫描、视像回顾、简要叙述等练习为焦点,同时外部的戏剧性行为强调了动作、对话、情节和性格化。

    戏剧创作所包含的戏剧要素不仅有角色,与戏剧表达相比增加了情节和 场景两个要素。

    1、戏剧创作的要素

    角色是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他人”,以“他人”的身份思考、行动和说话。学前儿童在戏剧创作中的角色数量较少,小班阶段为一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中班阶段为两个角色对多个同一角色,或不超过四个不同角色;大班阶段不超过五六个角色。

    情节由一系列事件组成,具有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几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从昔景、问题出现、冲突形成到最终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在戏剧创作的情节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情节也由简单到复杂、由重复性到多样性。

    场景是事件发生的空间,交代角色所处的环境。在戏剧创作的场景方面,小班阶段比较单一,最多出现两个空间的转换;中大班阶段出现两个以上空间的转换。

     2、戏剧创作的一般环节

    戏剧创作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开端:戏剧创作来源的探讨。儿童戏剧创作的欲望来自于儿童自己的生活,一件物品、一次经历、一首歌曲、一幅画、一段故事、一种想法或心愿,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戏剧创作。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喜欢远离生活的幻想性题材,年龄越大的儿童选择的题材愈加广泛和丰富。戏剧创作的来源有的是儿童自己发现的,有的需要教师与儿童通过探讨进一步明确。前者出现于儿童自己的戏剧性游戏中,后者则是由有计划的戏剧教育活动来展开,这正是本课程所关注的戏剧创作的开端环节。在开端环节,教师需善于发现儿童的戏剧创作的想法,鼓励儿童用肢体表达,确定戏剧创作的主题。

(2)角色描画:戏剧创作的基点。以讨论和肢体表达的方式,教师组织幼儿一边扮演一边商量:“这里有谁?他们是什么模样?喜欢做什么事情?最想得到(或需要)什么?”角色的形象、态度和动机得到描画,并以肢体律动的方式表现这些角色。

(3) 冲突架构:戏剧创作的关键。教师组织儿童以角色的身份在扮演角色中,创作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的不同观点和建议,需要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做法。教师既可入戏(teacher-in-role),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儿童创作;也可出戏 teacher-out-role),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儿童创作。前者更适合年龄小的儿童,或者有难度昀戏剧创作,后者反之。

(4) 对话丰富:戏剧创作的深化。在角色描画、冲突架构环节,角色的对话可能已经初步出现。以此为基础,在多次的扮演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丰富和归纳精彩、简洁、生动的角色语言,鼓励儿童之间相互模仿、学习,形成相对稳定的角色对话,丰富儿童戏剧创作的表现力。这一环节一般只能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展开。通过这些戏剧创作的环节,儿童的戏剧创作一步步地丰满、生动起来,汇聚了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表现。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戏剧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戏剧表演

1、戏剧表演的要素

戏剧表演一般是指“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1]这里凸显了三个戏剧要素:演员、角色、舞台,其中隐含了观众要素。而在本课程中,考虑到学前儿童戏剧表演能力的特点和儿童戏剧教育的重点,儿童的“戏剧表演”发生在教室中,不是剧场;由教师指导,不完全是由导演组织的;同在一个班级中的演员和观众相互流动,不是陌生或相互分离的。因此,本课程的儿童“戏剧表演”可称为“前表演”或“准表演”。

2、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

在本课程中,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偶戏、哑剧、话剧为主。在不同年龄阶段,戏剧表演的样式不同,小班以音乐剧为主,表现初步开展话剧;中班继续发展音乐剧,丰富偶戏、话剧的表现;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偶戏、话剧的表现,开始进行哑剧表现。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表达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音乐、歌曲、舞蹈以及偶的可操作的具体形象。[1]

我们看到,“偶戏”在三个年龄班都出现了,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以丰富。木偶戏是“由幕后演员操纵,用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2]演员不用自己的身体表演,而是借助偶的动作,代替偶说话来表演。这一表演方式较为适合整个学前阶段的儿童,一方面既没有对儿童肢体表演的要求,又满足他们摆弄玩偶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岌展他们在表演中的独白和对话的语言能力,因此可从低龄开端,逐步丰富多样。

音乐剧是“歌、舞、剧三种成分并用”的戏剧样式。[3]音乐剧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既有趣味,又富有动感,容易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所喜爱。小班阶段重在歌舞部分的表演,多为集体表演,情节相对简单;中大班阶段突出不同角色不同的歌舞特色,并加强情节的复杂性。

哑剧是“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4]其动作的节奏感和逼真性对小班、中班儿童来说较难,比较适合大班儿童表现。

话剧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5]相比较偶戏、音乐剧和哑剧等戏剧样式,其实话剧是最为复杂的,其对角色语言的要求高,比如对白的接话连贯,独白和旁白流畅,语言表达饱含情感,性格刻画要细腻等等,对大班儿童来说仍是有难度的。但是,儿童从他们的假装游戏到戏剧性游戏,都自然地出现了语言伴随动作现象,各个年龄班的儿童均可以尝试话剧的表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