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理论学习(2月 吴红)
发布时间:2023-02-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红

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

课题名称

幼儿园戏剧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推荐

吴红

学习时间

20232

文献题目

戏剧区域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文献来源

网络

戏剧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戏剧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

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基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一、戏剧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戏剧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

研究表明,幼儿的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

戏剧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也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二、幼儿园戏剧区域游戏的指导方法

(一)观察法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通过对幼儿学习特点、需要与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生成和发展课程。教师应该:

①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后以此为依据,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当的学习活动。

②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③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二)提供材料

在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

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的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诸如纸、笔、盒子、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与相评议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教师是幼儿表演游戏和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比如在“昆虫怎样过冬”活动中,在幼儿每一次表演活动以后教师都会问: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促使游戏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应为幼儿的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

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让幼儿带着问题在游戏活动以外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当场告诉幼儿答案。

确定好之后,可以预设一些环节,把区域活动做些有助于戏剧教学的调整,比如先前教学主题材料替换、增加新材料和素材,关注孩子对本次戏剧教学的兴趣,可以有效地让孩子通过有特色的区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带来思考、引发探讨、解决疑问。教师在各个区域活动环节中,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点、发展层次等,进一步整合确定教学主题,更好地帮助孩子积累经验、获得知识,甚至带来人生启发和感悟。

(二)区域活动可作为戏剧教学的延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本次的教学主题和目标牢牢把握,对教学各环节内容的可操作性强的,要充分应用到孩子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中,戏剧主题教学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结合,进一步完善孩子的知识体系,另外,在戏剧教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教学目标,有引导性的融入区域活动中去,对于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特定的区域活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区域材料的设置创主题活动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孩子知识的获取影响巨大,为给孩子带来更好的体验,要尽量设置丰富的区域活动,让孩子感知不同的教学环境。

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在各个区域投放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可以更加有效和直接地把孩子带入到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去,比如戏剧教学中,可以设置观影区域活动,通过画面感知戏剧的模样,还有可以设置卡通模型制作,让孩子制作自己喜欢的戏剧人物模型,或者是画出自己喜欢的戏剧人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又进一步烘托了教学区域环境,使本次的戏剧教学主题进一步深化。另外,有目的性地让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所创设的成果,并且互相评价感受,让孩子得到极大地自豪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这样,孩子在整个教学中区域环境创设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有些活跃的孩子可以提出自己对环境创设更好地建议,孩子融入教学主题中了,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四)区域活动可成为戏剧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区域活动虽然可以事先设定,但不是所有的区域活动都可以预设,有些区域活动是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头脑风暴或者是孩子自主提出的,随着主题进行,区域活动会不断变多,增加的区域活动是主题教育的很好延伸,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成长,同时也对主题教学有一定的推动力。

每次主题活动后,进行积极反思,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提高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着眼于自己区域活动组织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借助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包括区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反思调整、典型案例等进行。如每个主题对区域活动计划表进行反思,包括区域目标、材料的投放、指导,借助区域统计记录,区域观察表进行回顾,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为下个主题区域活动目标、材料、指导的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进行的主题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所以,主题活动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整合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丰富、自主的区域活动正是实现戏剧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主题背景下区域创设与活动开展也需要需要注意区域创设与主题内容的一致性与一贯性、多区域间的整合与协调、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等等。

三、 结语

主题戏剧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两种活动有机结合已经逐渐形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孩子自主学习探索成长的助推剂,可以促进区域环境创设以及孩子与环境互动,老师也可以在该活动中更好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对后期的教学活动设计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因此,要不断地摸索探讨出更好的两者结合方式,给孩子成长带来更大的自主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