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杨诗卓 | 推荐时间 | 2022.12 |
文献题目 | 用温柔的坚持静待每一朵花开——融合教育中学前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 文献来源 | https://{域名已经过期}/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Rb7uKjnNzo_oewScCTBJa-ifU8oyMRdVx23WlBmMoLYdBitdCZooV6dqFXd7nKM1&uniplatform=NZKPT |
“融合教育”在学前自闭症儿童学习及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根据不同操作者的运用,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教师缺乏基础认知 自闭症儿童受到身心障碍的制约,导致他们在学习及融入群体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类儿童大部分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较弱,对于老师的指令无法理解,很多儿童会在课堂上出现自我刺激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有的教师会误以为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故意调皮捣蛋等。此时,如果教师方法不当间接刺激他们,让其感到恐惧和忧虑。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因缺乏认知,采用的管理模式不当,导致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例如有的自闭症儿童 想和别的小朋友玩耍,因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方式,用比较不恰当的行为(打一下或推一下别人),老师选择先耐心沟通,后批评教育的方式,可是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并不理解老师语言行为的意思,也无法正确表达,问题行为依旧存在,甚至更严重。由此可见,教师的正确认知与理解,是提高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效率和 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学方法局限片面 融合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有的案例采取的方法非常成功,也让个案中的自闭 症儿童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但有的教师在借鉴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同样的行为表现不一定是同样的原因导致。如:有的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到三四岁还不会说话,通过口肌训练成功的发音开口了,有的老师就让所有不会开口说话的孩子都去进行口肌训练,却收效甚微。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缺乏“换位思考”和“因人而异”的意识,并认为自己选择的就一定可以被自闭症儿童理解。这种想法不但有缺失,而且容易让教学活动走入误区。 缺乏伙伴帮助引导 正常儿童的引导和帮助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自闭症儿童亦是如此。如果可以长期和同龄的正常儿童接触,那么自闭症儿童便可以在模仿和耳濡目染中逐渐缓解自身的问题。例如,乐乐曾经是个重度自闭症儿童,刚入园时,上下楼梯需要人搀扶,听不懂指令,不会说话。四年的班级同伴的帮助,现在的她可以听懂一些基本指令,可以和同伴们一起学习生活,甚至可以做操排节目(虽然反应还是较同龄儿童迟缓)。她的进步,在隔离的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伙伴的影响非常巨大。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有乐乐的班集体,更善于照顾他人,更有爱心。但有部分教师的不认同,与不接受,导致许多自闭症儿童缺少这种机会。 家长未能高度重视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很多家长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孩子的情况,却依然没能高度重视。有的家长是不愿直面,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有的家长将问题抛给学校和机构,自己不管不问;有的家长无法接受,产生焦急、厌烦的情绪等。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但会严重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成长与发育,还会浪费最佳的“治疗”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