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游戏干预指导案例(3月 郑爽)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郑爽

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角色扮演      班级:大三班     观察者:郑爽 

 

观察时间:2023年3月10日 上午10:10

观察地点:角色区

观察对象:小吴

【观察实录一】

今天,小朋友们玩起了娃娃医院的角色游戏,孩子们像之前一样,问诊、开药。我想介入引导,就走过去捂着肚子、皱着眉头说:“医生,我肚子疼,给我看看病吧!”没想到小吴说:“你去大便就好了。要不,你到真的医院去。”弄得我哭笑不得。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分析思考一】

游戏来源于生活。根据大班孩子年龄特点,他们应该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医院的生活经验,但很不够,去医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除了害怕可能对医生和看病的过程缺乏一定的了解。看到着新开的小医院,他们是很感兴趣的,但没有当成医院来扮角色进行表演,而是当成新开的玩具场地,仅限于摆弄这些材料,而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观察时间:2023年3月11日 下午15:20

观察地点:角色区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二】

 今天的小医院一开张后,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跑过去争当小医生。孩子们一进去就拿起各种医疗器械开始摆弄。小吴总是第一个跑过去,抢到衣服穿上,童童抢到帽子戴到头上,小雨则把听诊器扣到头上,另一名幼儿在摆弄盒子,不像是医院,而更像一个玩具店。这样,小吴摆弄了几次后,我发现听诊器断了,针管、温度计不见了,药品的盒盖也不见了。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分析思考二】

   在游戏中“医生”角色的语言表达很少,对各种医疗器械的认识和操作也缺乏能力。在游戏中医生和病人的交往能力很弱。同时看病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还是不清楚。认为生病了只要简单的打针就行了,对于到底生的什么病?该吃药还是打针,还是挂盐水呢?这些都不清楚。在小朋友的印象中,生病了只要打针就好了,对于其他并没有多加以思考。老师给幼儿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积极性。另外,老师参与其中,成为游戏中的一员,适当的介入,有利于游戏的有效开展。

 

观察时间:2023年3月12日 上午10:20

观察地点:角色区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三】

今天的娃娃医院跟往常一样的热闹,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活动,小吴是今天的当值医生。他戴好小医生的眼睛和帽子,脖子上挂好了听诊器,认真地开始了工作。首先,他戴好听诊器,在小病人的身上来回听了几遍,随后他又拿出了血压计,专注地给小病人量血压。等到所有检查都做好后,小吴细心地问了句:“你还有哪里不舒服?”小病人说:“我感觉有点感冒了,流鼻涕……”“那我给你配些药吧,吃好药就会好的。”说完,小吴在体检单上又加了一笔。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感到一丝惊喜。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http://www.ghyey.tn.czedu.cn/pub/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分析思考三】

本次观察记录的目的就是要让小吴基本了解去医院看病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并参与其中,让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和掌握这些生活小常识。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对于医生给病人听诊、护士打针的场景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他们就进行了模仿。而看病前的挂号、付费、拿药等程序一般都是大人做的,所以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自然也不会想到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就要给孩子这方面的引导。

 

【回应策略】

1.先行控制策略,建立预防机制。

先行控制策略强调对问题行为产生前的环境刺激(前提事件)进行分析,找 出可能或容易引发问题行为的环境刺激,之后对这些刺激进行弱化,减少诱发个体问题行为的环境刺激,增加不易引发个体问题行为的环境刺激。首先要创造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自闭症儿童对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统一性往往留有刻板印象,因 此课堂环境应尽量维持统一,并保持整洁和干净,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其次座次安排合理,能够综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因素。同时要养成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要注重课堂秩序的建立,向孩子们说明课堂基本规则 ,防止自闭症儿童不了解课堂规则而出现干扰行为。

2.行为控制策略,转变不良行为。

自闭症儿童在活动中的干扰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可采取行为控制策略以终 止不良行为的持续和不良后果。这一干预策略的运用应注意:(1)区别强化,建立替代性行为。针对活动中干扰行为不同的功能特点,进行区别强化。如果儿童的干扰行为是为了满足正强化的功能,则应引导并鼓励儿童以适当行为表达 出同样的功能,并给予强化。(2)调整任务,消退不良行为。如果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是为了达到逃避厌恶刺激的负强化功能,则应客观分析“厌恶刺激”对儿童的影响情况,一方面引导儿童用适当行为达到拒绝、摆脱厌恶刺激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对“厌恶刺激”做出适当的调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