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我是小医生(角色游戏) 班级:大二班 观察者:邵冰青
观察时间:2023年2月23日 上午9:50
观察地点:大二班
观察对象:小文
【游戏实录一】
孩子们快乐的融入区角游戏中,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呼喊声“急救,急救,快让开!”同时,还伴随着救护车“嘀嘟嘀嘟”的响声。立刻,医院挂号处的病人让位了。
小米大声说:“有病人在这,快点急救!”挂号医生王梦芯站在一旁看着。小文医生一看,马上上前,拉起病人的手,说道:“快让病人躺下来!”小米又对小文补充了一句:“快点救救病人,他快要死了。快点给他补氧气!”小文一听,在材料区来回走了一圈,忽然,拿起一个大瓶和一个蓝色的水管,嘴里还一边说:“这用来做氧气桶!”于是,嘴巴对着水管呼了一口气,然后接到了病人的嘴巴上。这时,在一旁的张馨医生,拿起了一个小电脑,说道:“可以在电脑上看病人的心电图。”小文一会儿看看他的眼睛,一会儿按按他的胸口,说道:“这个病人好了!”张馨医生连忙说:“没好,没好,看这心电图。”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画着弯弯曲曲的线。小文看了半天,不说话。小米撑着腰,说道:“你们还没问我这病人怎么回事呢。我刚才开的士车,不小心撞到他了。你们一定要把他救过来!”张馨忙说:“病人心跳已经好很多,别急!”接着,又去拿棉花给病人止血了。小米看了,对着小文说道:“那,那这病人现在不危险了,就交给华医生了。我要去开的士了。”
【分析思考一】
此游戏活动中,由小米的120救护车声音响起,整个急救事件也就随着发生了。我们分析了有这一游戏情节的发生,是源于我们晨间谈话时,有说到120救护车在生活中如何救人以及还有一个孩子谈及自己爷爷的急救经历。当孩子玩游戏时,小米是个新奇想法不断的孩子,于是,就有了以上的一幕。孩子充分的将生活经验演绎融入到角色游戏中。随着这一突发状况的出现,挂号医生没有反应过来该如何怎么办。而小文却是个应对能力很强的孩子,知道让病人躺下来。游戏情景的发展,都是随着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发展而推动进行的。小米急了,提醒医生给病人输入氧气,有一种想自己做医生的冲动。小文听了,思维停滞了片刻,立刻来到材料区寻找材料了。这时,他立即想到了用半成品材料来代替他想要的物品,做成了氧气桶。而张馨医生源于她脑中的生活经验,有了心电图。这里,两个孩子就创造性的利用替代物来制作游戏材料,达到了游戏的预设目标。
观察时间:2023年2月25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大二班
观察对象:小文
【游戏实录二】
早上,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活动,耿文、宋晓盼、马昀晓进入到小医院,戴上口罩和帽子,准备开始“工作”,这时,爱心家的小朋友杜欣瑶、厉彦依、丁姝言开始陆续将爱心“扔到”小医院,让“医生”给看病、打针、吃药。“医生”看完病后,将治好病的爱心又给仍回到爱心家,一起扔过去的还有“医生给开的药”,整个早上,孩子们就是这样反复的游戏。
【分析思考二】
1.幼儿对于爱心医院所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愿意在摆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游戏情节,用听诊器听听心脏、用血压计量血压、装药片等。
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除了动作的交往行为之外,增加了一些语言交往行为,增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
3.在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今天又产生了新的游戏情节。在填写体检单的同时小医生还在纸上写好了小病人该吃多少药片,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
【回应策略】
1.既然幼儿有了新的游戏情节发生,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抓住小小细节在分享交流的时候将其放大,与幼儿共同情景再现,帮助其他能力较弱的幼儿增加他们的游戏经验和行为。、
2.由此不难看出,孩子们对爱心医院这一区域非常感兴趣,对材料也很有兴趣,在摆弄的基础上,还不断的发现新的工具、新的玩法。在这过程中,孩子的游戏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教师也要不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适合幼儿的相应的调整措施,不断投入新的游戏材料;对于幼儿不感兴趣的游戏区域,是否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撤除或是整改为符合幼儿年龄、兴趣和能力的感兴趣的游戏区域,让幼儿在角色游戏方面有所提升。
3.给自闭症幼儿创造机会,使他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在家接触的是父母,米到幼儿园接触的只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自闭症倾向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对象也是自己的同年龄伙伴,他们之间的交往对其语言能力发展更胜于老师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正常孩子的积极热情会感染他,允分调动起他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引起他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是建立他们良好同伴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我让孩子们主动和他打招呼、游戏。每次以班级组织的亲子活动,我们都鼓励他妈妈积极参加,让妈妈减少自卑感,让孩子融入集体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每每这时,他都会沉浸在快乐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