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建构游戏 班级:大二班 观察者:杨诗卓
观察时间:2023年4月19日 上午9:50
观察地点:室内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一】
建构游戏时,小吴将一个五边形积木拿出,一边拿一边问老师:“这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积木。然后他又拿出一个绿色爱心积木说:“爱心,还有一个。”“这是圆的。”小吴知道一些简单的图形形状。接着小吴拿爱心积木和五边形积木开始垒高,第一层垒高后,他又开始了第二层,到第三层的时候,积木倒了,他突然下位置,围着其他小组的桌子跑了一圈。
【分析思考一】
小吴对建构游戏的材料展现出较高的兴趣,游戏开始时能始终坐在座位上并且专注于进行研究积木的形状,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小吴还展现出自己较高的探究欲望,积木的垒高则锻炼了小吴手部肌肉的发展。
观察时间:2023年4月19日 上午10:15
观察地点:教室内
观察对象:小吴
【游戏实录二】
区域游戏时间,小吴在建构区玩了一会,很快就失去兴趣了。他从教室里找到一个娃娃,抱着他,对我说:“老师看,小宝宝要睡觉了!”我说:“那该怎么让小宝宝快点睡着呢?”小吴说:“要拍拍他”。于是他就轻轻的拍拍小宝宝,嘴巴里面说:“小宝宝,快睡觉。”没过一会,他对我说:“老师,小宝宝睡着了。”我说:“小吴真棒,把小宝宝给哄睡着了。”小吴将娃娃放在桌子上,坐在椅子上开始拍手,摇头。我说:“你可以去建构区选择一些你需要的建构材料给宝宝造个房子,让他住在里面呀。”小吴没有理我,继续拍手。
【分析思考二】
小吴在游戏时专注力不强,对区域游戏以外的东西较为感兴趣。在区域游戏中多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给予幼儿帮助。教师要多参与多指导,及时介入,累积特殊幼儿的游戏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上还要多加强,鼓励特殊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观察时间:2023年4月19日 上午10:30
观察地点:室内益智区
观察对象:小吴
【观察实录三】
益智区摆放了新材料,我提醒小吴可以去试试。小吴在框里翻来翻去,又离开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趴在桌子上,没有参与游戏。我将智慧树玩具摆放到他面前,其他孩子主动围着他,教小吴如何进行游戏。小吴尖叫了一声,摆弄起操作材料,在其他孩子的帮助下,小吴将此次益智游戏玩的很好,其他孩子说:“哇,你好棒啊”。“你算数的能力真好”。
【分析思考三】
特殊幼儿对于这款新的游戏材料的玩法是不清楚的,完全处于全新地探索阶段。通过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的接触,普通幼儿帮助特殊幼儿,让他成功的进行游戏。并能够尝试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特殊孩子是能够有所“发现”的,他们也能正常的开展区域游戏,通过区域游戏收获友情和知识。
【回应策略】
1.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融合教育并不是让教师完全不顾特殊幼儿的需求,而是要求教师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照顾到每个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那么,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把握特殊幼儿的症状和特殊性,制订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内容。同时,还要组织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提升幼儿的参与程度,推动幼儿的整体进步。
2.提供归属感的心理环境
如上文所述,缺乏融合理念的教育环境会导致特殊幼儿难以产生归属感。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给特殊幼儿提供具有归属感的心理环境。教师面对特殊幼 儿的语言应该与对待普通幼儿的语言保持相同,避免普通幼儿对特殊幼儿产生“想法”。教师应该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语,不能让特殊幼儿感到自己被特殊对待,要给特殊幼儿一种被接纳的感受。只有这样,特殊幼儿才能产生归属感,才能真正融入普通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