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5月 吴佳欣)
发布时间:2023-05-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佳欣

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

学习时间

202359

主讲人

顾丽梅

撰写人

吴佳欣

 

 

 

 

 

 

 

 

 

 

 

 

 

 

 

 

 

活动材料的提供要顺应幼儿生命自然成长过程。不同时期的幼儿在心理特点、能力、水平方面是有差异的。幼儿是易受环境影响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投入的材料,其新颖程度、数量、难易程度等,需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层次性材料的提供,达到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生命发展相适应。“小班提供尽量逼真、色彩明快的、品种少而数量多的成品材料;中班提供数量多、种类丰富和少量半成品材料;大班需要提供更开放、变化性的环境以及能反映物体细节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和废旧物品,不固定的游戏场地和材料。”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的材料有不同侧重点,其依据是幼儿能力差别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别。同时,区域活动材料要具有适度挑战性,能推动、激发幼儿发展。

“生命化”的材料要求材料本身具有的可操作性。活动区的教育价值附着在其操作材料上。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自然也就不一样。以幼儿“玩”积木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通过不同的摆弄方式,获得不同的发展。2岁之前,幼儿通过敲、扔、摸、打、咬来感知积木的“样子”,触碰中体会形状,“占有”中感受有与无、多与少。23岁阶段,幼儿通过玩积木,不断感知对应、比较、排序的简单规律,了解一和许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断获得大小、多少、长短、顺序以及数的概念。3岁以后,幼儿用积木建构“作品”,出现桥状结构、圈状结构和对称结构,意味着这个阶段的幼儿在形状、数量、空间概念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搭建过程,幼儿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搭建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意外的”发现和收获。4岁以后,随着幼儿建构技能的成熟,他们的建构“作品”便日渐复杂化、形象化。通过预设作品的形象来建构作品。幼儿在“摆弄”积木中,操作的不同方式呈现了其生命化的不同阶段特征。同样,不同的生命化进程,决定了幼儿摆弄积木的方式不同。教师需要遵循幼儿生命的自然进程,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低结构性”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