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 班级:大一班 观察者:陆金茹
观察时间:2023年4月20日 上午10:10
观察地点:大一班
观察对象:小俣
【游戏实录一】
症状:咳嗽、眨眼
病程:幼儿在刚升入中班后,频繁出现眨眼动作,家长认为是“结膜炎”,给予治疗。两个月后,又出现了不自主的轻咳。
初期观察:
查看眼结膜轻度充血(不会造成眼睛不适,不至于让他频繁眨眼),辨听他的的咳嗽声很浅,类似咽炎的症状。在注意力集中做事情时,没有或极少出现眨眼和轻咳,其他时间如等待、被动做事情时症状频繁出现。
与家长初步沟通沟通获得的信息:
该幼儿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对数字的运算特别特别感兴趣,性情急躁、任性、易怒。孩子在学习英语、围棋等,都是孩子喜欢、自愿学习的,孩子很聪明。
综合信息,初步诊断小俣为“多发性多动症”。
【分析思考一】
我将观察、判断结果告知家长,建议家长带幼儿到医院心理科就诊。家长对这一
信息的反应排斥、紧张,认为孩子只是感冒了,还有结膜炎。最终家长带了孩子去了医院,反馈的结果是:过敏性咽炎。小俣一周没有来园,再入园时,咳嗽、眨眼的症状确实好转、半个月后,症状不明显了。
观察时间:2023年4月21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大一班
观察对象:小俣
【游戏实录二】
在每天的区域游戏活动时间,我们都会鼓励小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增强他的自主能力。在角色区中,他喜欢扮演家中的“爸爸”,不断催促宝宝“快吃饭”“要听话”,还经常吆喝宝宝。游戏中可以可以看出小俣爸爸妈妈教导他的方式。
【分析思考二】
通过角色扮演,能够适当释放孩子的心理压力,因此老师不要去刻意对其行为、语言作出评价,而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适宜进行心理疏导。我也经常利用区域游戏、餐前活动时间与小俣互动,观察他的行为表现,针对他的抽动频率高的环节进行分析,将信息反馈给家长、老师,达到家园共同关注、干预策略一致的目的。
观察时间:2023年4月26日 上午10:30
观察地点:大一班
观察对象:小俣
【观察实录三】
抽动症状在消失一个月后重新出现,我猜测这是抽动症治疗不彻底造成的复发,估计家长隐瞒了事实,不愿将实情告诉老师。仅在家里服药治疗,当看到孩子好转后,就立即停药了,于是出现了反复。
一天上午十点多,孩子妈妈电话联系我,说是孩子感冒了,早晨忘记吃了。说着把药送了过来,我接过药一看,是治疗抽动症的药。家长的补坦诚会影响孩子治疗效果的。于是我请孩子妈妈坐了下来,与她再一次进行了交流。这次交流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对小俣妈妈说:“孩子们患‘抽动症’不是不可告人的事,要如实告知班级老师,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并对其需服用的药物、治疗抽动症的注意事项给予了分析、讲解。建议她把中午的药带来,在保健老师处登记好,在幼儿园服用。我还为她讲述了要细心观察分析,寻找诱发的原因,进行适宜的心理干预,可以间接间接缓解抽动症状,能够获得药物治疗不能代替的效果。同时我就如何减轻孩子心理压力给予了一些建议,小俣妈妈表情复杂的离开了幼儿园。
【分析思考三】
教给多动症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对预防攻击性行为十分有效。这次的观察活动中可以明显看出,抽动症孩子精力十分充沛,由于智力问题限制,未能习得足够的休闲娱乐方式打发闲暇时间。又由于自身攻击性、抢夺性行为,使得人际关系较差,伙伴关系紧张,没有什么朋友,孩子自然会觉得无聊和孤独,而无聊和孤独必然会催生很多情绪失控甚至是攻击行为。
【回应策略】
孩子的药服用完了,我告知了孩子爸爸,他答复:“孩子好了,可以停药了。”我
回答:“现在停药不合适,效果没有得到巩固,如果要停药,要去咨询下主治医生。”
遗憾的是孩子爸爸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不能忽略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应了解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特点。老师的教育最好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的帮助他,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不时的鼓励会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也会渐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心,这样会让他慢慢与老师和小朋友接触,也会逐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顾及到周围人,而不会孤僻行事,任自己乱动乱跑,最后在老师的监督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合作的机会,多鼓励他去自由的交谈,这样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