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周美玲 | 学习时间 | 2023年8月 |
文献题目 | 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戏剧课程的实践研究 | 文献来源 | 网络 |
(一) 教育戏剧课程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多元价值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园五大领域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是落实幼儿教育目标的媒介,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位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着幼儿的自然生长规律甚至是一生的发展。正是因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才使得幼儿园课程在幼儿教育中成为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幼儿园课程的推进与改善是现如今在国际上,幼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戏剧课程是一种融合性课程,其融合哲学、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课程,可见教育戏剧课程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多元价值,值得推广与发展。现在幼儿园教育戏剧的相关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重视戏剧表演的儿童剧、舞台剧等教育戏剧活动,而是在继承传统的教育戏剧基础之上的提升与突破。现在的教育戏剧课程关注了戏剧是儿童的表达方式之一,同时也关注了戏剧是儿童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一。时代呼吁,要解放儿童,还儿童自由的幸福的生活。教育戏剧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契机,让儿童成为即独立又自由,即感性又理性的“人”。儿童教育戏剧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成为一个个的小演员,而是要求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以戏剧的方式去感受、创作、表达,真正成为戏剧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骗子”,这才是教育戏剧的真正价值所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源于生命! (二) 幼儿园教育戏剧课的实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引领 在西方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不仅戏剧传统悠久,而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早已发展的如火如荼了。在中国大陆内地教育戏剧虽然已经起步,但相对于西方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则略显不足。2001 年颁布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等也进入艺术课堂[2]。”这是戏剧首次以课程的形式跻身于艺术综合课程的几大门类之中。自 2002 年开始,上海浦东华林小学在大陆公立小学中率先开展了教育戏剧的尝试,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极具特色的华林“戏剧 3+3”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在此之后在大陆内地开始陆续开展教育戏剧相关课题,无论是通识性质的教育戏剧课程,还是专业性质的教育戏剧课程,越发受到国家、政府及学校的关注。 二、 幼儿园大班教育戏剧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教育戏剧并不是完全教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教育,而是通过融合的音乐、舞蹈等形式来教育完整的人。让儿童通过教育戏剧活动得到发展,最终成长为完整的人。儿童有一颗完整的大脑,儿童是完整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儿童的教育要完整,生活亦是如此。戏剧是一门多种形式相融合的艺术,一门来源于人类本源,映射出人类生活的艺术。戏剧给人类提供了思考与改进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娱乐的形式。戏剧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喜欢装模作样、乐于模仿的天性,学前儿童教育戏剧理应让儿童能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借助戏剧的形式达到对人生的美好期待,对生活的思考,回归儿童本来的天性。但并没有那么称心如意,幼儿园中的教育戏剧呈现出种种问题,最基本的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脱节、幼儿在戏剧表演中过于形式化、幼儿园中的教育戏剧课程缺乏教师、家长们的有力支持。 (一) 幼儿园教育戏剧课程的设计脱离社会实际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内容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学习着哪一学科,教育都不应该脱离实际、背离规律,教育就应该关注生活,教育就应该关注生长。戏剧的内容正是由人类生存与发展进化而形成的,内容无一不映射出人类的生活。教育本应关注生活,戏剧本应由生活而创。戏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表情、情感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戏剧中所映射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线索均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没有生活,即无真正的戏剧”。除了“戏剧”的这个艺术载体是想象创造的,是艺术的,不是生活本源的,其内容全部都是真实的,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体的。 在台北等地区,将 Creativt Drama 翻译成创作性戏剧,而内陆则一般是翻成创造性戏剧。Creativt Drama 一词主要源于美国,说的是“一种即兴的表演、非专业性质的演出,其注重过程环节为焦点的戏剧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引导者领导参与者对参与者已有经验进行扩展、想象、创造与扮演。”林玫君在创造性戏剧的研究过程中指出:“人类的实际生活”是戏剧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的创造性戏剧的内涵来看,人类经验、日常生活是创造性戏剧所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创造性戏剧是教育戏剧中的一种形式,所以无论是教育戏剧何种形式均不可与参与者的实际生活所背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