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做饼干 班级:大三班 观察者:邵冰青
观察时间:2023年10月23日 上午9:50
观察地点:大三班
观察对象:小文
【游戏实录一】
教师将饼干逐一发给每一个儿童 品尝并且不断重复“饼干、香香的饼干”以加强特殊儿童的理解。最后,教师用语言将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教师说:“我们小朋友都吃了香香的饼干,对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饼干吧!”教师示范第一个步骤——挖。教师说:“我们把橡皮泥盒子打开,挖出一块。”然后,教师示范第二个步骤——搓圆。“拿出小手,搓搓圆、搓搓圆。”教师重新挖了一块橡皮泥,一边搓一边说:“谁来试一试,要把它搓搓圆,然后压压扁。”这个时候,文文伸出了自己的手,希望可以玩一玩。于是,教师说:“来,文文来试一试。”教师将橡皮泥放到了文文的手上,开始引导文文去搓圆、压扁,文文高兴地摆弄了起来。接着,教师又开始给其余儿童分发橡皮泥,得到橡皮泥的儿童开始搓圆、压扁。此时,文文通过自己的搓、压,成功地做出了饼干。他十分兴奋地发出“啊啊”的叫声,自豪地向教师展示他的饼干。
【分析思考一】
在游戏中教师利用小文对烹饪游戏的兴趣引导小文具体的烹饪步骤,通过 游戏小文习得做饼干等技能。个别指导的核心在于促进儿童自我操作、体验成功,而不是代替或命令儿童去操作。案例中,当文文想做饼干时,教师给了文文一块橡皮泥,引导而不是代替文文做饼干,从而使文文能够独立、自主地做饼干,并且体验操作后的成功感。案例中,教师抓住班级特殊儿童的味觉感知这--共性特征,通过让每-一个儿童都尝饼干,从而使班级内的特殊幼儿达到对“香香的饼干”的理解。
观察时间:2022年9月25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中二班
观察对象:小文
【游戏实录二】
今天,我们开展集体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 我先向幼儿介绍了果酱和饼干,然后又讲解示范了好朋友饼干的制作步骤,孩子们纷纷开始动手制作。文文和大家一样很兴奋,坐到桌子前就先抓起一块圆形饼干,放到嘴里咬了一口,我看到连忙阻止他,并提醒他接下来的制作步骤。他看了看周围,看到旁边的嘉嘉拿着小勺子在蘸果酱,他也拿起一把小勺子,学着把果酱涂在饼干上。刚放下为子,文文又想吃饼干,我连忙上前提醒:“你的好朋友饼干呢?“他这才开始找饼干朋友,看到嘉嘉的面前有一块饼干,他就一把抓了过来,嘉嘉急了“这是我的饼....
【分析思考二】
文文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新活动总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文文对制作好朋友饼干有着较高的兴致,能主动地参与活动。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无意注意占着主导地位,因此,文文对老师的制作要求不能很好地掌握并记住,从而出现忘记制作步骤,致使操作活动不能按要求完成。
观察时间:2022年9月26日 上午10:30
观察地点:大三班
观察对象:小文
【观察实录三】
小文拿过做饼干的模具说:“我要炒饼干。”老师:“好的,我们来炒饼干。”小文在玩具筐中寻找玩具材料,教师把玩具 饼干刀悄悄拿走藏起来,小文在洗完饼干之后将饼干放到案板上,四处张望一下后在玩 具筐中翻找,教师:“你找什么啊? ”小文:“切饼干。”教师:“你在 找刀么?(拿出刀)”小文伸手去拿,教师说:“你可以说我要刀。”小文:“我要刀”教师:“给你。”小文把做好的饼干放到盘子里,把盘子放在地上。教师张 开嘴巴发岀“啊”的声音,小文用手拿饼干递给教师并发出“啊呜"的声音,研 究者假装尝一口: “啊呜。”小文随后把饼干放到自己嘴边:“啊呜。”教师:“用手拿烫不烫? ”小文:“不烫。”教师把筷子递给小文,小文用筷子夹饼干, 没有成功。
【分析思考三】
干预的后期,小文已然可以娴熟的按照实际流程进行烹饪游戏。在每次烹 饪结束之后都会把饼干放到盘子里,教师张开嘴巴发出“啊”的声音,意在引导小文与教师进行分享。在干预的后期小文无论是在游戏玩法上还是在分享互动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主动拿食物和教师分享、对于教师发起的互动也有所回应。教师在访谈中发现小文在家中和在学校从来不会接触烫的东西,所以在他的前备经验中没有刚出锅的东西是烫的这一概念。由于游戏中使用的玩具筷子非常小,小文可以拿在手中,但用来夹体积较大的物体存在一些困难,在经过几次游戏之后,小文可以在左手的辅助之下用筷子夹起食物,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喜欢用手直接拿。
【回应策略】
1. 直观的多样性。
教师要注意直观种类丰富多样,调动学前特殊儿童多方面感官,满足其发展需求。案例中,教师将三种直观手段灵活贯穿活动之中,并使之层层递进。如第一环节,实物直观。做饼干之前,教师让儿童“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真正的饼干。第二环节,语言动作直观。教师语言上不断重复“做饼干”的步骤,通过语言和动作示范的形式让儿童对“做饼干”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第三环节,操作直观。教师将橡皮泥发给儿童,带领儿童们一-起动手搓圆、压扁,让他们自己操作,亲自“做饼干”。
2. 直观的目的性。
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不仅要注:意直观种类的丰富性,更要使直观手段与保教目标、保教内容、儿童的认知特点相适应。教师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直观手段的运用要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发展。案例中,教师的三种直观手段都服务于活动目标达成,服务于儿童的发展。第一-环节的“实物直观”到第二环节的“语言动作直观”,再到最后的“操作直观",直观手段层层递进,不断拓展、加深儿童对“做饼干”的认知,从而使儿童逐渐掌握“做饼干”的步骤,成功地做出“饼干”。
3. 搭建适宜支架。
案例中,教师基于特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表扬鼓励”“体验成功”和“抽象概念动作化”三种支持性鹰架。首先,“表扬鼓励”每-一个儿童的努力。案例中,教师不断鼓励、表扬每一一个儿童, 如表扬他们搓圆、压扁等。其次,让每一个特殊儿童“体验成功”。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自主性,给予每一个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机会。这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兴趣,提高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更能给儿童带来自信,如川川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饼干后,表现出急着给老师看的喜悦、兴奋和自豪。最后,通过将抽象概念动作化便于特殊儿童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