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关注儿童抽动症 | 学习时间 | 2024年1月 |
主讲人 | 刘玲 | 撰写人 | 陆金茹 |
学
习
感
悟
|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儿童有频繁眨眼、缩鼻、努嘴、发声、耸肩、抖腿等表现,这些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 儿童抽动症以男性居多,多见于3-12岁。当发现儿童有抽动就必需评估,包括是否有链球菌感染史,有无抽动家族史,家中遭遇意外事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太高等。 在临床评估中,虽然儿童有抽动症状,但程度较轻,不影响学习、情绪、交流和生活,家长不要过于焦虑,儿童可以不治疗。 但倘若抽动已引起儿童不适,造成学习下降、情绪不稳定,感到自卑,影响同伴交往时,则应当接受治疗。 抽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发病率高不高? 抽动症的英文名叫tic,是由法国语tique演变过来的,意思是“扁虱”,形容抽动症就像牛马等动物被扁虱叮咬时出现不自主、重复性的肌肉缩抖现象。抽动症主要分短暂性(病程>4周)、慢性(病程1年以上)以及多发性抽动症(TS)三大类。 抽动的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常比发声性抽动早出现数年,但也有极少数儿童先出现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咬唇、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表现为更精细的动作,如不时做怪异手势等。 抽动症对孩子和家庭会造成怎样的损害? 抽动症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功能损害,但抽动的行为往往易受他人关注,如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多数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抽动感到惊慌,不知如何是好,往往过多地关注和提醒孩子抽动的行为,反而在无形中强化了抽动症状;或斥责打骂孩子,使孩子更加紧张和焦虑。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造成儿童多方面的功能损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另外,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抽动还会引起儿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变差。 造成孩子抽动症的原因有哪些? 谈到抽动症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达到对抽动症的根治必须从多个环节各个击破才可能成功。一言以蔽之,抽动症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心理和环境的紧张因素,譬如不良生活事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被挖掘出来,当这些因素一直存在,儿童的抽动症往往是好转后又复发,将难以得到根治。一旦抽动症病程超过一年,演变成慢性抽动,治疗就更加棘手。 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单卵双生子的抽动症同病率高达100%,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3%,近年来国际上大量研究已发现多个基因与抽动症相关。 近年研究还发现抽动症与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大约20-35%的抽动症与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存在一定的关系,免疫反应损伤了神经精神系统。 性格内向、敏感脆弱、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容易患上抽动症,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紧张、疲劳、焦虑、应激事件、精神创伤、观看恐怖片、动画片、父母管教过严、惩罚过多、对孩子忽视或虐待均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