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浅谈用绘本做融合教育的桥梁 | 学习时间 | 2024年2月27日 |
主讲人 | 李宇翔 | 撰写人 | 姚毅 |
学
习
感
悟
| (一)绘本是孩子的书,简单、直观,便于理解,快乐学生的体验,激发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绘本语言简洁,作者往往通过极少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有趣,富有感染力。培智学生的思维模式直观具体,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有意注意时间短暂,但是带有画面感的物体实物往往能引起培智学生的兴趣,会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绘本是什么呢,就是带有插图的故事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结合所教内容融入有趣的插图故事,一定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这些图画书,以大人的眼光来看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实际上,图画书中隐藏着无数的语言,只要念给学生们听,学生就可以感知它隐藏的语言。他们会时而提出疑问,时而要求大人同意他们的意见,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故意改变说法,有时更可能进入和书中完全相反的世界中。也就是说,语言能启发新的语言,印象能发展新的印象,学生的大脑反应能够像波涛般无休止地扩展,这是适合他们的书。 (二)绘本本身就是融合的,每一本绘本都可以从多角度解读,健全认知 (三) 绘本的创作、阅读与教学是多学科的综合,涵盖了儿童文学、语文教育、美术教育乃至融合教育文化等跨界元素。作为儿童的第一本书,绘本可以很好地将深刻的价值理念传递给普特孩子,为所有孩子奠定“融合”的精神底色。 例如我特别喜欢的一本艾瑞·卡尔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一只刚刚出生的毛毛虫,一路都在找吃的,一天吃得比一天多,最后变成了蝴蝶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数学思维角度讲,数毛毛虫每天吃多少;可以从颜色认知角度讲,了解毛毛虫吃的东西是什么颜色;还可以选择进行的语文量词的学习,也可以从音乐活动开始唱,星期一,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毛毛虫,毛毛虫,越来越胖了,学生也轻易就获得了蝴蝶是毛毛变过来的这个科学常识。多角度去讲解同一本绘本,学生了解得更深刻,可以激发他们深挖知识的兴趣,便于养成认真地学习观念,可以建立健全他们的认知系统。 (三)用绘本推动学生进入情感共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融合,提高参与感 开始时我的学生和普小的学生一起听故事的时候,突然变得安静了,脸上的笑意也收敛了,少了之前他们那种听故事的那种“哇”和等待下文的状态。而普小的孩子,也总是忍不住用打量的眼神看着我的学生们。我期望的融合状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融合,它具有包容、互动、共享、共赢的特点。不是这种“冷冷”的融合,我给他们玩过破冰游戏,但是并没有太多的改善。 可是在一次我讲安东尼·布朗《我爸爸》这本绘本时,这种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本绘本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重复的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不仅描绘着作者心中的爸爸,也是孩子交流的好媒介。在深情讲述之后,我们设计了让孩子们模仿绘本中的表达方式,一起来夸自己的爸爸。用“我爸爸是……”“我爸爸像……一样”“我和爸爸……”来说说自己的爸爸。我的学生刚开始并不举手,他们在看普小的孩子侃侃而谈自己没有参与的想法和冲动。这可能和平时与别人相处时的状态有关,没有参与感。我尝试点名,鼓励他们,他们也小声地说了。有了开头之后,犹如春笋都开始夸自己的好爸爸,都进入“吵”起来的阶段了。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不再陌生,少了开始的“冷”。之后每到星期五,学生们总是很开心在等他们的小伙伴来听故事。他们的小伙伴们也总是兴致冲冲地坐过来听故事,绘本成为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总是叽叽喳喳地说着听过的故事,积极地参与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