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陆金茹 | 推荐时间 | 2024.4 |
文献题目 | 家长如何在早期识别儿童自闭症 | 文献来源 | https://{域名已经过期}/question/24933474 |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人群,200多万的自闭症儿童,并且以每年以近20万的速度增长。自闭症患者的医治及生活照料,因儿童期患病后其病症往往伴随终生,致使很多家庭陷入诸多生活困境及生存质量下降的灾难,家庭发展和家庭身心健康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自闭症已成为精神残疾的第一杀手。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有助于儿童的康复。 每当医生给孩子作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家长开始难以接受,会有各种“控诉”。“我的宝宝只是说话少,不怎么和小朋友玩,但每天很活泼好动,现在独生家庭的小孩不都是这样的吗?”;“我的小孩不看人,我以为是胆小的缘故”;“我的小孩1岁前都好好的,还会叫爸爸妈妈,但1岁后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我以为上了幼儿园就会好 ”。殊不知各种家长“以为”正常的情况,却是儿童自闭症特有的表现,以致耽误了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很多家长都是在宝宝上幼儿园后老师投诉太多,才意识到宝宝确实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如何能在早期发现不一样的儿童呢? 儿童自闭症的早期识别 1-2岁的自闭症儿童已经表现出社会交流和交往水平的减少(如存在交流障碍,如不说话、缺乏共同注意、肢体语言运用少;社会交往障碍,如出门后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缺少互动),以及对物体的重复行为的增多(如反复排列物品等)。如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发现宝宝的问题,请尽快带宝宝来医院就诊。 我国2017年发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 提出五“不”行为,如有发现宝宝存在以下以为,需注意儿童自闭症。 1.不(少)看:缺乏目光对视,“目中无人”或目光注视短暂。 2.不(少)应:叫名不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缺少共同注意,即缺少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物件或事件。 3.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不会有目的的指物或手势比划,多数会把大人的手作为工具来获得需要的物件,比如宝宝要开门,往往会拉大人的手放在门把上。 4.不(少)语:不说话或说话迟,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多关注的问题。 5.不当:对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物品、排列物品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车轮并持续注视车轮等;言语的不当,表现为重复语言、无意义的语言,如反复背动画片中的台词,虽然患儿有语言,但语言无交流意义。 此外,部分自闭症儿童会出现发育倒退的现象,可以突然发生,或逐渐发生。如有发育倒退的情况,也请家长及时带宝宝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