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姚毅 | 推荐时间 | 2024.4 |
文献题目 | 学前融合背景下特殊需要幼儿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 | 文献来源 | 中国教育报 |
同伴接纳态度(Peer acceptance)指一个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被同伴群体喜欢。它与儿童的社交能力、学业成功积极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同伴接纳变得越来越重要。〔1〕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需要儿童的同伴接纳度较差,互惠友谊较少,很少能够真正融入同伴集体,〔2〕更容易产生同伴矛盾,被污名化,受到排斥、欺凌的概率更高。〔3,4〕同伴接纳作为特殊需要幼儿“真正融合”的前提,不仅是衡量特殊需要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影响融合班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融合班级质量评量表(Inclusive Classroom Profile,ICP)将教师参与同伴互动、师幼互动、支持沟通、集体活动的适宜性等方面作为融合质量的评估维度。〔5,6〕 在学龄前阶段,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巴拉兹等人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对523名3.5—5.5岁的普通幼儿实施主题为“了解我们的同伴”的课程干预,以了解、感知自闭症幼儿的特征。结果显示,干预后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频次显著增加,自闭症幼儿的负面遭遇减少。〔7〕国内有研究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维度,使用幼儿接纳量表第二版(ASK-CR)、同伴提名量表等考察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接纳态度的基本状况,并采用绘本阅读活动和合作游戏活动的方式实施课程干预,最终提升了特殊需要幼儿的同伴接纳度。〔8〕因此,本研究拟以融合班级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接纳态度的三个维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及特殊需要幼儿的特征,设计适用于在学前融合班级中提升特殊需要幼儿同伴接纳度的课程方案,为提高学前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 课程干预过程 1.课程准备阶段 课程干预前一周,研究者使用幼儿接纳量表、同伴提名量表对实验组、控制组幼儿施测,对班级融合质量打分。 特殊需要幼儿的课程干预方案由研究者编写,与专家、教师讨论修订后实施(见表1)。首先,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部分,以此作为本课程的三个维度;〔14,15〕其次,认知平衡理论认为幼儿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之处,更有可能产生同理心,改变态度。〔16〕参考法瓦扎等人关于特殊需要幼儿接纳态度的干预项目,设定目标包括认识特殊需要幼儿与自身的相似之处、建立起亲社会行为例如分享等。〔17〕同时,增加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理解,对于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具有促进意义。〔18〕 因此,课程的一级目标确定为:(1)认识、接纳自己与其他幼儿的异同;(2)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最后,基于《指南》中五领域的子目标,结合特殊需要幼儿行为、情绪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问卷与教师访谈获得班级中的干预需求,具体从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与情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倾听与表达、阅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及行为倾向(恰当引起同伴注意、问候、提示同伴)两方面展开干预,以确定课程的二级目标及内容,以及小组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绘本故事等教学方法(见表2),形成最终课程方案后进行专家效度检验(量表内容效度为0.94),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2.课程实施阶段 由研究者和主班教师担任课程干预教师,按照自编的特殊需要幼儿同伴接纳课程方案展开干预。干预安排在每周五上午集体教学活动时间(30分钟),共10周。在实验组接受干预期间,控制组不接触与本次课程干预有关的任何活动,园所中的其他教学条件、课程及生活学习环境方面实验组和控制组保持一致。研究者对干预过程录像,由一名非干预人员填写本研究制定的《干预忠诚度检核表》,以保证课程干预实施的忠诚度(一致性为92%)。 3.课程后测阶段 完成课程干预一周后,同样的被试再次完成同样的量表,程序与前测相同。最后,前测和后测各收回有效量表(实验组29份、控制组30份)。 全部前、后测数据采用相关软件(EXCEL2011和SPSS23.0、Ucinet6.212和Netdraw2.118)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特殊需要幼儿同伴接纳度、班级社会网络关系前测与后测分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