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特需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 | 学习时间 | 2024年4月13日 |
主讲人 | 万中等 | 撰写人 | 姚毅 |
学
习
感
悟
| 一、概念界定从中文释义上看,“干预”主要指过问或参与某事,而“干涉”则指强行过问或制止某一事件。可见,“干预”和“介入”词义相近,多指对某一事件的参与;“干涉”和“干扰”词义相近,强调对某一事件的参与对事件本身造成了扰乱或妨碍。国外对幼儿游戏教学的相关研究没有明确区分“干预”与“介入”,而是将二者视为同义词。国内学者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其所谓“干预”与“介入”则是相互包含的关系。由此可见,“干预”和“介入”在幼儿游戏教学的情境中也可被视为同义词,二者均指“教师通过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和干预固然重要,但“成人参与和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方式方法必须是审慎的、恰当适宜的,否则将成为成人对幼儿游戏的一种不必要的干扰。”由于影响结果的未知,本文也将“干预”一词界定为中性词。这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介入和干预行为时如果未经慎重思考、未把握恰当的干预时机和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而是过多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控制,就会妨碍甚至遏止幼儿的游戏,使其“干预”异化为“干涉”,从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 二、教师干预异化为干涉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都曾针对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状况以及不同介入方式对幼儿游戏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幼儿游戏存在较强的介入意识,表现为主动的、高频率的介入行为,但教师介入的有效性相对较低,无效和负效的介入占据一定的比例,对幼儿游戏产生了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负效的干预 教师的干预行为产生负向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当教师介入游戏时,常常将自己的意图置于幼儿的游戏意愿之上,追求教师介入目标的即时效应,从而将干预变成一种干涉和控制的行为。教师干预行为的出发点是棋类游戏的规则,认为骰子是用来下棋的,不可以随便乱抛,故将要求幼儿按规则玩棋作为介入的目的。 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幼儿的游戏意愿,主观地用规则掩盖了幼儿抛骰子的游戏需求。幼儿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因此只好结束游戏。 (二) 无效的干预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幼儿的游戏需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当教师的干预行为中所隐含的要求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游戏水平及游戏兴趣时,教师的干预行为便难以引起幼儿的重视,而只能使自己的干预成为一种无效的干预。 总之,对幼儿游戏来说,教师的适当干预可以给幼儿游戏及其发展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如丰富儿童的游戏经验,使得游戏对儿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大化。 此外,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新的想法和技能,既能拓展幼儿游戏的范围,也能产生有助于幼儿学习的影响。 但如果教师不当干涉,则可能对幼儿游戏及其发展产生消极的负向影响。 如已有研究指出,成人在幼儿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力,会抑制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且减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甚至还有可能对游戏情节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致使儿童停止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