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戏剧班本主题:井底之蛙
一、 主题背景
二、 核心内容
三、 主题目标
四、 主题网络
五、 内容检索
六、 区域游戏
七、 日常渗透
八、 环境创设
九、 家园共育
十、 阅读与思考
十一、活动案例
活动1 青蛙(美术)
活动2 欢快的小青蛙(音乐)
活动3 井底之蛙(语言)
活动4 青蛙变蝌蚪(科学)
活动5 小青蛙过河(数学)
活动6 小跳蛙(健康)
活动7 数青蛙(数学)
活动8 下水井盖不要踩(保健)(健康)
活动9 青蛙别流泪(社会)
活动10 折青蛙(美术)
活动11 生活中的井(社会)
活动12 小青蛙捉害虫(健康)
十二、剧本
十三、精彩瞬间
中班班本主题:井底之蛙
【主题背景】
《井底之蛙》是一本非常经典风格极其独特的作品。厚重的纹理,大块的色彩,都给这本书带来一种原始粗犷的美,但它叙述的却是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故事。班本课程起源于对周边资源的盘点,为了让孩子们对家乡的井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预设并开展对井的探究。我们教师一直追随孩子们的脚步,是我们师生共同的一次成长之旅。
明快亮丽的色彩,油画感极强的画面,让井底之蛙与蚂蚁、蜥蜴、老鼠这些小动物的对话情境仿佛活了一般,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中班幼儿正处于学习同伴交往的时期,《井底之蛙》将是孩子们模仿对话、体验互动、感受关爱帮助的极佳载体。在本主题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读一读故事、画一画剧本、说一说情节、演一演角色来深入的感受这个故事带来的魅力。
【核心内容】
绘本阅读 戏剧表演
【主题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井底之蛙的内容,了解各动物的性格特征,对寓言故事有兴趣。
2.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语言、动作、情节表演上有所增色或更生动,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3.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材料装扮角色,注意相互协助,拓展故事情节,丰富表演内容。
4.通过绘本阅读,尝试用绘本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戏剧表演的内容。
5.喜欢参加“井底之蛙”的表演游戏活动,能用不同的语气、动作和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动物之间的角色对话。
6.能自主分配角色表演,学会合作表演。
【主题网络】
![]() | ||||||||||||
![]() | ||||||||||||
![]() | ||||||||||||
![]() | ||||||||||||
![]() | ||||||||||||
|
【内容检索】
第一周
美术活动:青蛙——学习用几何图形画青蛙的方法。发展观察力以及大胆作画能力。 |
数学活动:小青蛙过河——正确感知十以内的数量,并能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
音乐活动:欢快的小青蛙——幼儿在有韵律地念儿歌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儿歌中。 |
社会活动:青蛙别流泪——通过欣赏故事,了解青蛙的本领和作用,知道青蛙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
语言活动:井底之蛙——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主要对话。 |
健康活动:小跳蛙——练习双脚立定跳远,进展幼儿弹跳技能。 |
第二周
社会活动:生活中的井——增进幼儿对井这一传统设施的认识和了解。 |
数学活动:数青蛙——学习图片和数卡的对应摆放,初步建立图画和数字符号的对应关系。 |
保健活动:小青蛙捉害虫——乐于参加游戏,在游戏中加强自信心。 |
美术活动:折青蛙——在折成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图示折成青蛙。 |
1. 保健活动:下水井盖不要踩——知道下水井盖的作用。提高幼儿安全意识,防止落入下水井事件发生。 |
社会活动:青蛙变蝌蚪——产生对小蝌蚪的爱护之情。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
【区域游戏】
内容 | 材料 | 玩法 | 绘本资源 |
美工区: 1.动物朋友 2.手工古井 | 1.油画棒、彩纸、水彩笔、勾线笔。 2.提供各色油画棒,教师制作“古井”,准备好正方形的白纸。 |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头饰。 | 《小蝌蚪找妈妈》 |
阅读区: 1.动物小百科 | 1.图书、垫子等。 | 1.幼儿根据讲述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操作故事盒。 | 《我最喜欢的动物》 |
认知区: 1.井字棋 2.小动物要回家 | 1.自制动物棋、小动物排队材料等。 2.动物城堡、门牌号、动物卡片等。 | 1.能按动物的特征、种类形成的规则进行游戏。 2.会根据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给动物分类。 | 《井然有序》 |
建构区: 1.小青蛙的家 2.动物世博会 3.古井 | 1.建构积木、辅助材料等。 2.木质积木、中型管状积木、动物园的图片等。 3.废旧物品,辅助材。 | 1.利用各种积木搭建动物之家。 2.了解古井的外形特征,利用废旧物品和辅助物品建造古井。 | 《井底之蛙》 |
扮演区: 1.坐井观天 | 1.动物头饰、彩纸、剪刀等。 | 1.能大胆运用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动物。 | 《井底之蛙》 |
科学区: 1.智取井中水 2.动物光影会 | 1.手工古井等。 2.黑色剪影(动物、植物)等。 | 1.通过区域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科学,通过尝试、感知和操作等多种方法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 《井底之蛙》 |
运动区: 1.动物大狂欢 2.池塘里的小跳蛙 | 1.动物贴纸、各种体育材料。 2.纸球,圈圈,荷叶,头饰 | 1.乐意参加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模仿动物的特征。 2.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给昆虫排队。 | 《动物运动会》 |
生活区: 1.动物来穿衣 | 1.动物玩偶、衣服、鞋袜等。 | 1.能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遇到问题能进行协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 《整理小动物的家》 |
【日常渗透】
1.在日常散步过程中,带孩子们观察现在这个季节池塘内的小青蛙。
2.讲一讲其他关于小青蛙的故事,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等,感受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3.介绍井的相关小知识,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认识的多种井。
4.在自然角养植当季的小蝌蚪,让孩子们注意日常的照顾和观察,并做好记录。
【环境创设】
1.完善、丰富主题墙饰“我喜欢的动物”等主题墙内容。
2.引导幼儿通过收集照片、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兴趣。
2.以《井底之蛙》各种图片及池塘情境的主题墙为中心,在各个活动中配上幼儿用肢体表现的角色造型。
4.教师和幼儿进行情节创作的照片等等。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协助收集幼儿喜欢的玩具、图书,让幼儿与伙伴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3.和孩子一起制作《井底之蛙》绘本,可以先由孩子讲述自己创作的故事,家长加以记录和完善,并协助绘制插图、装订成书。
4.了解自己孩子扮演的角色,和孩子一起进行装扮,包括制作头饰、化妆、服装、小道具等。
【阅读与思考】
1.营造乐于助人的氛围。
乐于助人的具体行为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助人的习惯。因此要想培养乐于分享、善于关心、主动帮助他人的孩子,大人要先做出表率哦。
2.要向孩子解释助人行为的原因。
有许多研究表明,进行行为引导的时候,对孩子阐明助人行为的具体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这是因为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所以,在要求孩子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车让妹妹玩儿,她会很高兴”。解释不仅能让孩子明白道理,让孩子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在以后类似情境中,能够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处境,从而更利于做出助人的行为,还会成为孩子行动的动力。
3.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帮助。
还可以试着跟孩子一起查找公益项目,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助人方法,同时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是让受到帮助的人和自己都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