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主题区域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束佳 | 推荐时间 | 2024.9 |
文献题目 | 论主题式戏剧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 | 文献来源 | 网络 |
虽然“戏剧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幼教界较少被使用,但我们熟悉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情景游戏”“故事表演”“童话剧演出”其实都属于“戏剧教育’?的范畴,且体现了“戏剧教育”的两种不同取向:一是把戏剧作为艺术, 一是把戏剧作为教与学的手段或媒介。我们在近十年的探索中力图.将儿童、戏剧和教育三者作为和谐对话的生态关系来考察,以融合,的取向来阐释与实践儿童戏剧教育,把戏剧既作为艺术也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并将“儿童戏剧教育”界定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这一界定充分考虑到我国戏剧教育重“戏剧表演”的已有经验与思维习惯,也借鉴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重“戏剧创作”的合理要素,并充分关注了儿童自身对于戏剧语言与生俱来,的喜好与发展的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将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体系分为“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三个组成部分。“戏剧表达”是指儿童在假想的情景中,通过扮演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戏剧表达从感知、模仿、造型、控制、想象和情感等六个方面展开。“戏剧创作”是指儿童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戏剧创作与戏剧表达相比,增加了情节和场景两个要素。“戏剧表演”是指具有想“演给别人看”欲望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可多次传递的、不断丰富的舞台性戏剧作白,从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活动。我们所说的儿童“戏剧表演”包括音乐剧表演、哑剧表演、偶戏表演和话剧表演。对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班来说,小班以戏剧表达为主,初步开始戏剧创作;中班以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为主,初步进行戏剧表演;大班在进一步完善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的基础上,丰富戏剧表演。 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是指采用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在特定的、有表演材料的空间(或表演区)内,由少数幼儿在教师直接或间接指导下,在扮演中自主地进行戏剧创作,体验戏剧扮演或戏剧表演的愉悦与成就感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相比,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教师更能充分与每个幼儿互动,彼此交流想法的机会增多;操作材料(道具和场景)由幼儿自主选择或制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可以更加生动地扮演角色。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小组的形成是分层次的。起初由教师按照幼儿的能力分组,具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相互学习的团队,人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一般而言,小班和中班大多采用这一小组建立方式。随着幼儿戏剧创作兴趣的提高以及幼儿戏剧表演能力的增强,幼儿小组完全由幼儿自主建立:选择是否参加、分配角色、协商装扮、讨论情节、合作扮演等,教师则彻底成为协助者。一般大班幼儿会在某一系列区域活动的后期采用这一形式,他们很可能打破原来教师所建立的小组。此外,区域活动一般都以教师间接指导为主,教师在各个区域进行巡回指导。但是对于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否则幼儿往往会停留在角色分配或头饰、道具的装扮上,较难把戏剧活动进行下去。教师往往需要从直接指导逐步向间接指导过渡,依次以导演、角色、观众的身份与幼儿互动。例如,在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后期,教师安排了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手偶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一开始教师作为导演,不断提醒幼儿关注戏剧工作的每个环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示范,最后与幼儿讨论表演的优缺点。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表演得比较完整,但是出现了依赖教师的问题。随后,教师扮演各种动物妈妈,与“小蝌蚪们”对话交流,启发幼儿思考在扮演小蝌蚪时心里该想什么,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一大声地说还是小声地说,很快地说还是很慢地说,伤心的时候该怎么说,找到妈妈开心时该怎么说。孩子们被教师的表演感染了,更加投入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中。最后,当幼儿已能较为生动、自然、完整地进行表演时,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作为观众,欣赏孩子们精彩的表演,给予掌声和评论,让幼儿更富有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