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游戏内容开发与指导策略研究》 | ||
主讲人 | 吴心瑜 | 学习时间 | 2024.8.22 |
文献题目 | 戏剧教育 | 文献来源 | 中国教育网 |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一、从一则案例看儿童戏剧工作坊案例:十名儿童进入一个大的活动室.教师点名迎接每位儿童。音乐响起,儿童开始自由舒展身体。一会儿,教师逐渐关掉音乐,并邀请所有的儿童围坐在一个大的地毯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教师呈现出一个装有不同颜色手套的箱 子,让儿童戴上手套想象并行动: “谁可能带上这些手套?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做什么?” “当你准备好时,转移到你这个角色可能会去的另一个地点。” 借助一个大鼓,教师不断变换旋律和节奏,以语言引导幼儿对形象进行创造: “你的角色还会做些什么呢?” 接着.教师呈现一个装有不同颜色布料的箱子,告诉儿童可以自由选择并如何使用这些布。结果,这些儿童扮出了“超人”、 “国王”、“醉汉”、“强盗”、“幽灵”、“护士”、“男招待员” 等形象。通过强化角色的行为,教师从侧面鼓励儿童进行深入表现。儿童被鼓励讨论刚才所玩的。 并创编一个包含所有角色的完整故事。他们要决定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角色是怎样融洽相处的。最后,每个角色根据刚才儿童所讨论的情节展开即兴表演。表演后让观众、演员和教师提出建议。通过补充,修改或从原有的表演中删除部分细节来丰富表演的艺术效果,然后儿童再次表演。这是美国儿童戏剧家Geraldine Brain Siks曾描述的一个5岁~6岁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案例,从中可见其实施过程有6个步骤: (1)热身环节:以游戏调动儿童的感官和情绪,为活动做准备; (2)角色创造和认同:儿童在特定材料刺激下创造性地想象角色,在教师的鼓励下深入塑造角色并建立认同感; (3)故事建构:儿童以沟通交流的方式,与同伴共同讨论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4)即兴表演:儿童根据所讨论的情节即兴表演; (5)故事评价与反思:参与者、观众和教师对表演提出评价和建议; (6)重演:在修改、扩充或删减情节后儿童再次表演从案例还可见,儿童戏剧工作坊是儿童在引导者的带领下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并在即兴创作中加入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但是.要进一步了解儿童戏剧工作坊.还需对其来源和内涵等进行分析和把握。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二、戏剧工作坊的来源及理论基础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学习模式,融集体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有助于参与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成长体验。 这种工作坊的形式与剧场排练融合。便有了戏剧工作坊的产生,因而“产生之初带有一种鲜明的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特点,且操作起来不拘场所,十分灵活,便于广泛开展”。 戏剧工作坊最早服务于成人戏剧表演专业的表演创作与排练之用,随着教育戏剧的发展,戏剧工作坊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领域。2O世纪7O年代。美国儿童戏剧家GeraldineBrain Siks为促进创造性戏剧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过程一概念取向” (process—concept structure)的观点,并作为一种新的戏剧教育方法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中的戏剧工作坊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或其他引导者能更好地进行戏剧活动的设计和戏剧过程中的儿童指导。其中,戏剧过程包括儿童发起、形成戏剧的创造过程,如感知、回应、想象、创造(即兴和形成)、交流和评价。“过程~ 概念取向” 的主要目标同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一致,即促进每个幼儿的自我发展和学习,使整个戏剧教学过程更明确、更有效率、更有预期性。 Geraldine Brain Siks认为,戏剧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仔细计划、组织和指导。他在“过程一概念取向”运用于戏剧工作坊的实施过程中,概括出三个基本方面:概念性框架、学习经历、教师所用的策略和程序。儿童戏剧工作坊强调戏剧活动与儿童学习的关系,关注教师指导下的创造性戏剧的具体实施过程。由此可见。戏剧工作坊的本质即是创造性戏剧的一种实践模式。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三、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内涵探讨 (一)以戏剧创作为主要内容 儿童戏剧工作坊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儿童围绕某一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在教师的带领下,经由肢体、声音和语言,充分发掘自身的身体表现力,在故事创编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儿童戏剧工作坊以戏剧创作为主,辅以戏剧表达和戏剧表演。 (二)目标制定有两个层面 在目标制定上,儿童戏剧工作坊一般有发展性目标和特定的戏剧目标两个层面, 可以归纳如下(见表1):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三)实施过程包含四大关键要素 1.参与者 美国戏剧工作坊的参与对象可以是幼儿,也可以是小学生、中学生。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一般在10~l5人。参与者是有着某种共同需要或特殊需求的特定群体,如,对课程有着深入探究欲望的儿童,对某一社会现象特别感兴趣的儿童.班级中的胆小儿童,等等。例如在前述案例中,参与儿童中的绝大多数已是第十八次在戏剧工作坊中见面了。这些儿童不是被迫参与.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加入其中的,且参与次数不限。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2.引导者 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引导者一般为教师.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这一任务。郑黛琼在《艺术教育教师手册——儿童戏剧篇》中对参与儿童戏剧工作的教师提出了要求: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外,更要具备一定的戏剧演员素养,其中包括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声音和灵活的肢体。可见,儿童戏剧工作坊引导者要能根据参与者的活动情况.运用一定的戏剧教学策略。灵活而多样地引导参与者有效地开展活动。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3.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工作坊的主体部分即为戏剧冲突的制造、发展和解决的过程。每一次戏剧工作坊必然是从某个焦点(关于什么)引发某一冲突(发生什么),可以是人与人之冲突、人与外在环境之冲突或是人与自己之内心冲突。对于幼儿园及低年级的儿童,前两类冲突更为常见。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冲突可以由教师在开展活动前。通过选择有效的戏剧事件进行提前设置.也可以是儿童在活动进行中即兴创造出的。Geraldine Brain Siks案例中的戏剧冲突就属于即兴创造——儿童借助布料装扮成不同的角色. “醉汉” 和“幽灵” 的相处成为其中的主要冲突。从“醉汉” 与“幽灵” 的相遇、厮打,到“幽灵” 被送进医院,“醉汉”被宣判入狱最终溺死。虽然剧情有点离奇,情节也不够丰富,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人人平等愿望及他们对社会道德、公平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4.空间 这里的空间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儿童戏剧工作坊必须为参与儿童所熟悉,提供有一定安全边界的物理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必须有刺激参与者假想的装置或材料,如提供的地毯(限制活动范围)、变幻的灯光(营造神秘感)、黑暗的背景(保持戏剧张力)、有层次的阶梯(激发想象力)等。其次,空间也指一种心理氛围,一种开放而非封闭、自由而非束缚的心理活动氛围。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四、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成果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儿童戏剧应以儿童为主体。传统的儿童戏剧教育是剧本先行,儿童只是被动地将剧本进行完整呈现。而在儿童戏剧工作坊中,儿童是自愿参与.自主选择角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出戏剧内容,而非教师预设。其次,儿童戏剧应以过程为导向。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的戏剧作品,却忽视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忽视了儿童行为背后的意义。儿童戏剧工作坊以创造性戏剧所倡导的“过程性”、“非表演性”为原则,重视儿童活动中的过程性体验。最后.儿童戏剧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儿童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儿童了解戏剧,学会演戏:而是要通过戏剧,在角色塑造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内容创作中帮助儿童回顾与反思经验.在即兴表演中培养儿童的协调合作能力,在面对冲突时帮助儿童学会批判性思考,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儿童戏剧工作坊的相关实践很少.主要由专门的儿童戏剧教学机构进行组织,如“手提箱”儿童教育戏剧工作坊(即Drama Rain—bow)、趣童互动戏剧工作坊(即趣童戏剧艺术教育机构)、小韦伯戏剧工作坊等。以儿童戏剧艺术教育机构为载体的儿童戏剧工作坊,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商业性的经营体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剧教育的普及,而且儿童从中获得的经验难以持续,戏剧工作坊很容易沦成儿童学业之余的娱乐项目。鉴于此,在我国幼儿园开展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本土化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 注释: [1]Barbara T.Salisbury.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M]. 林玫君.编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10. f 2 1 Nellie McCaslin.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M].Longman Publisher USA,1996:6. [3] (6] [7] [8] [10]Geraldine Brain Siks.Drama with children[M].Maryland Linotype Composition Co.,Inc. 1977: 15—17, 10, 4, 18, 15. [4]郑碧波.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 [5]朱轶群.业余戏剧工作坊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D].上海戏剧学院,2009:7. [9]部分引自“儿童戏剧教育研究课题组” (笔者与南 京市于家巷幼儿园奚蓓等教师)关于“戏剧工作坊”的研讨. r11]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物—— 教室中的行 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32. [12]John O’Toole,Julie Dunn.假戏真做,做中学—— 以戏剧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有效进入主题学习(M]. 刘纯芬.译.台北:成长基金会,2005:49. (杨娟,张金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