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反思
——对戏剧区域游戏《二宝来了》反思
周小钧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他们有着深远影响。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二宝。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一家庭变化,我们开展了 “二宝来了” 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二宝到来后家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活动初期,我们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如《我家有个新宝宝》《汤姆的小妹妹》等,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以及哥哥姐姐角色的转变。在课堂讨论环节,孩子们积极分享自己对二宝的期待和担忧。有的孩子兴奋地说想给二宝买玩具,有的则担心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我们还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大宝和二宝,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照顾 “二宝”,比如喂奶、换尿布等,亲身体验到照顾宝宝的不易。同时,美工区也围绕主题展开,幼儿们绘制自己心中的二宝和未来的家庭画面,用色彩表达对新家庭成员的欢迎。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班级戏剧区域游戏设计的思考:
一、戏剧区域游戏环境创设
场景布置:在戏剧区域设置一个模拟的家庭场景,包括客厅、卧室、婴儿房等,摆放真实或仿真的家具和道具,如沙发、床、婴儿床、奶瓶、尿布等,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庭环境,更好地进入角色。
材料投放:提供丰富多样的与二宝主题相关的材料,如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服装、帽子、围裙等角色扮演服装,各种手工材料用于制作家庭装饰或给二宝的礼物,以及一些与照顾宝宝相关的物品,如娃娃、毛巾、梳子等,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和创造力。
二、游戏过程中的幼儿表现与发展
情感认知方面:幼儿在扮演爸爸妈妈、大宝和二宝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庭角色的变化以及二宝到来后家庭的情感氛围。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新生命带来的喜悦,还体会到了大宝可能会有的担忧和不安,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纯的绘本阅读和课堂讨论更加真实和深刻,使幼儿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社交能力方面:在戏剧区域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家庭场景的模拟和照顾二宝的任务。他们通过协商角色分配、讨论剧情发展、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例如,在决定谁来扮演爸爸妈妈、谁来照顾二宝时,幼儿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达成一致。
语言表达方面:幼儿在戏剧表演中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想法和行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他们可以模仿故事中的对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和自然。同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幼儿还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三、游戏内容与活动设计
内容深度与广度: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简化家庭角色转变背后的责任和意义等较难理解的内容,通过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如用简单的儿歌、故事或游戏来传达。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增加关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科普,如如何正确抱宝宝、如何给宝宝洗澡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个体差异关注:在戏剧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更加密切地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先从观察和模仿开始,逐渐参与到游戏中;也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相对独立的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发挥特长,增强自信心和参与度。
家园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邀请家长参与戏剧区域游戏的设计和实施。例如,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家庭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和经验,帮助教师丰富游戏内容;也可以在家庭中与幼儿一起进行与二宝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如模拟照顾宝宝、讲述家庭故事等,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二宝的到来。
四、教师的指导与支持
观察与记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和语言交流等,及时记录幼儿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指导和评价提供依据。
适时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冲突时,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但要注意介入的方式和时机,避免过多地干扰幼儿的游戏体验。
总结与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收获,同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期望。
通过本次 “二宝来了” 主题活动,我们在幼儿情感教育、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认识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将不断改进活动方案,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