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学前特需儿童游戏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 | ||
推荐人 | 白玥 | 推荐时间 | 2024.12 |
文献题目 | 融合教育环境中同伴交往困难幼儿音乐干预 的个案研究 | 文献来源 | https://{域名已经过期}/page/2020/0604/7942569.shtml |
一、问题提出 在幼儿园中,同伴交往能够让幼儿习得基本的社 会交往规范, 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 健康,健全幼儿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等。本研究中的 研究对象小班幼儿Y,基本不会主动与其他幼儿进行 交往, 且时常会因为玩具材料等与同伴发生争执,争 执过程中Y幼儿常做出打、咬同伴等攻击性行为。虽 然Y幼儿在成人的引导、鼓励下偶尔愿意与同伴进行 交往, 但看起来尚未能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在与 同伴玩耍时他会突然用手掌拍打同伴的脸或头, 对同 伴表现出的愤怒也无法给予道歉等正确回应,于是换 来同伴的还手,进而产生更大的肢体冲突。不愉快的 交往体验让Y幼儿长期拒绝与同伴一起玩耍,而他的 “调皮”“会打人”也让自己被同伴集体排斥。 幼儿园中存在一些类似于Y这样同伴交往困难的 幼儿, 他们未能掌握正常的交往技能,也缺少主动交 往的意愿,难以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动, 甚至成为被 拒绝、孤立的个体, 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而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机会、规范 人际交往行为。诸多研究都表明音乐活动对儿童情感 以及社交技能等有着正向作用, 能够促进幼儿社 会交往和行为的积极变化。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会 了尊重规则、轮流、尊重其他幼儿的选择等。 基于此,本研究寻求在融合的教育环境中,如何 通过音乐活动对存在同伴交往困难的幼儿进行干预, 改善其对同伴交往的态度,促进其同伴交往的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干预方法与实施策略 在对Y幼儿的跟踪观察中研究者发现,Y幼儿对 与同伴一起玩耍较为排斥, 基本不参与同伴的各种游 戏。即使教师多次给予引导,如:“你去跟他们一 起玩,那里有很多玩具。” Y幼儿一直都是坚定地拒 绝,或摇头或直接说“不要”。当研究者追问原因 时,Y幼儿给出的答案是“他们会打我”。可见,直接引导Y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是行不通的。不过,在 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Y幼儿对讲故事、听音乐等 活动较感兴趣,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在美 术、科学等活动中注意力较难维持。故研究者选择运 用音乐活动对Y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干预。 (二)干预内容与目标 干预内容包括各种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以及 同伴交往情境的建构。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首先是 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其次是要考虑幼儿的兴 趣喜好。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小班幼儿,为该年龄 段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歌词内容具有童趣且易于理解 和记忆、适于用动作来表现;曲调音域适宜,主要于 do~sol之间;节奏较简单,多以2拍子和4拍子为主; 旋律较平稳, 多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结构短小工整, 一般2~4个乐句;词曲关系较单纯,多数是一个字对 一个音;歌曲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具有丰富性和 多样性。在同伴交往情境的设计上,主要关注研究 对象Y幼儿与其他幼儿的互动。音乐柔和、欢快的曲 调放松幼儿的情绪, 歌词内容指导幼儿的行为, 支撑 双方进行模拟互动。活动环节安排上既有引导同伴向 Y幼儿发起交往,也有引导Y幼儿向同伴发起交往。 在干预目标的设置上,研究者在关注发展Y幼儿 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同时,也兼顾到其他幼儿音乐素养 的正常发展, 故在设置每次的音乐活动目标时既有针 对Y幼儿的阶段目标,也有针对全班幼儿的整体活动 目标。整体活动目标的制订主要依据《3-6岁儿童学 习与发展指南》相应年龄阶段的发展内容,如其中的 “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能用声音、动作、姿态模 拟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 戏”等 。针对Y幼儿的活动目标则是在遵循整体目标 的基础上,增加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发展目标,更强调 音乐领域与社会领域的融合,即通过多次音乐活动, Y幼儿能够在持续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伴 交往的乐趣, 乐意参与群体活动, 同时逐渐改善自身 的交往行为,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与同伴愉快相 处,双方最终形成较为亲密的同伴关系。 (三)研究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在材料的收集上,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Y幼儿在园参与的音乐活动,及一日生活 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获取最直接的研究材料;对班级中的两位教师进行访谈,获得间接的研究资料。研究综合使用两种收集Y幼儿信息的方法,以获得对Y 幼儿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材料的分析上,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与视频 分析法。在观察Y幼儿的过程中,研究者随时对与本 研究有关的行为活动进行视频拍摄与文本记录, 以供 后期回顾与分析。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也以文字形式保 存,以便后期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共持续10个月,除去疫情及寒假影响,有效干预时间为 7个月。随着研究者设计并实施的音乐 活动的持续进行,Y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生变 化,同伴交往情况逐渐改善,如下表所示。 结合Y幼儿在整个音乐活动干预过程中同伴交往 行为的变化, 本研究认为:柔和、亲切的音乐环境能够改善Y幼儿紧张的情绪,使其愿意尝试与同伴进行 交往;乐曲的歌词、音乐游戏规则等能够引导Y幼儿 改善自身行为,使其与同伴的交往顺利进行;鼓励、互动的音乐情境能支持Y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逐渐 接纳、信任对方,并主动寻找同伴进行合作;持续运 用趋向亲密的音乐情境设置, 能够巩固双方间的亲近 关系; 幼儿能够将音乐活动中的同伴交往经验迁移到 其他活动中。 (一)柔和、亲切的音乐环境帮助Y幼儿放松情绪,愿意进行同伴交往 研究干预实施前,Y幼儿基本不愿意与同伴进行 交往。研究者通过观察、与Y幼儿进行交谈等,发现 主要原因是Y幼儿因害怕被同伴群体排斥所以选择逃 避。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改善幼儿的情绪及社交功能。基于此,研究者在音乐活动中创设一个放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为Y幼儿愿意进行同伴交往奠定基础。在前期的音乐活动中,研究者选择了较为柔和、亲切的音乐,帮助Y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放松情绪,接着愿意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与同伴进行互动。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旋律柔和轻快,歌词描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歌曲长度以及内容都很适合刚进入 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帮助幼儿放松紧张的情绪,大胆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协助,Y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尝试与同伴做了“手拉手”“拥 抱”等动作。 (二)歌词与游戏规则等改善Y幼儿行为,奠定与同伴顺利交往的基础 Y幼儿一直无法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常常 拍打、拉扯其他幼儿,这对其与同伴顺利进行交往造 成了较大阻碍。而在一些音乐活动中,表演者需要对 自身肢体动作、发音器官等进行控制以配合音乐,同 时还要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协调统一, 因此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来调控自己的行为。在此阶段,研究者通过音乐活动的规范功能,帮助Y幼儿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自身的意志品 质。在研究者设计的音乐活动中,Y幼儿可以根据歌 词、乐音、游戏规则等因素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与同伴进行和谐互动。如歌曲《拍拍手》,旋律活 泼欢快、歌词简单多重复,其中“拍拍手”“慢慢 走”“点点头”等是幼儿熟悉且常做的动作。在活动 中,幼儿需要根据歌词调控自己的肢体动作,在使用 乐器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控制动作以有节奏地发出声音。Y幼儿在活动中时常左右观察同伴的表现,努力 尝试控制自身动作以求与其他人协调一致,其自我控制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互动的音乐情境支持Y幼儿与同伴继续交往,逐渐获得同伴接纳 随着每周一次的音乐活动的持续进行,Y幼儿已经对同伴交往有了较为熟悉的感受,但依旧需要进一步巩固其与同伴交往互动的习惯, 同时让其他幼儿对 与Y幼儿的交往习以为常,不再出现集体排斥Y幼儿 的现象。因此在歌曲的选用与活动设计上,研究者更 加注重情境中的互动性。如歌曲《碰一碰》,歌词浅 显易懂、易学易唱且具有游戏性、趣味性。幼儿在与 同伴随乐相互轻碰身体各部位的游戏中感受朋友之间 友好的情感, 体会同伴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再如歌 曲《两只小象》,节奏规律、曲调亲切, 描绘了小象 们用长鼻子互相问好、在河边一同嬉戏的生动形象, 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合作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加深了对 同伴的亲切之感。借助这样的歌曲内容情境,Y幼儿 与同伴间进行持续不断的接触,逐渐获得了同伴的接 受与信任,最终成功得到同伴主动发出的合作邀请。 (四)鼓励、互动的音乐情境设计,促使Y幼儿 主动寻找同伴进行合作 在争取获得同伴接纳的同时,研究者也注意培 养Y幼儿主动向同伴靠近的意识与行为,主要表现为 能够主动向同伴发起互动邀请,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唱 或做出韵律动作等。如在活动“找朋友”中,幼儿围 圈而坐,每次由一位幼儿根据歌词边唱边做动作去找 自己的好朋友,被找到为“好朋友”的幼儿则成为下 一轮音乐游戏的发起者。活动中Y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期待自己成为被选中的那位“好朋友”的同 时,也在观察体会其他幼儿是怎样边唱边找到自己的 好朋友并做出“好朋友动作”的。终于轮到自己时,Y幼儿也能像模像样地做出相应的行为,并成功地找 到自己的好朋友做出亲密的“好朋友动作”。这样依照活动环节进展邀请朋友一同合作的练习与实践,为 Y幼儿在之后的活动中主动向同伴做出交往行为奠定 了心理与能力基础。如在不久后的活动“豆豆花” 中,Y幼儿第一次主动询问教师自己是否可以邀请同 伴一起进行表演。 (五)趋向亲密接触的音乐游戏情境,促进Y幼 儿与同伴间的亲近关系 在干预进行到后期时,Y幼儿已经基本能够与同 伴进行正常的交往互动。其既能够得到同伴的主动邀 请,也能够主动邀请同伴进行合作。为继续优化这种 交往状态并争取Y幼儿与同伴间更为亲密的关系,研究者继续组织了几次音乐集体活动,活动效果符合研 究预期。如在“剪拳布”活动中,幼儿多次给予跟自己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幼儿热烈拥抱,看起来 非常享受与同伴的亲密肢体接触,而对方幼儿也未 表现出拒绝的神态或动作。又如, 在“小花狗”活动 中,“小花狗”去捉“骨头”的过程会频繁产生肢体接触,Y幼儿扮演“小花狗”去捉“骨头”(其他幼 儿扮演)的时候会采用抱住对方的方法,被抱住的幼 儿也表现出兴奋的神态,这样的互动让双方的关系更为亲近。 (六)音乐活动中的同伴交往经验可以迁移到其他活动中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的同伴互动是真实可感的,同时,同伴交往困难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呈现给其 他幼儿的行为表现是适度的、可接受的。双方都在此过程中体会与对方交往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渗透到 其他活动中,促发双方在其他活动中产生交往。如在干预进行到中后期的一次手指游戏活动“豆豆花” 中,Y幼儿第一次主动提出想要邀请一位幼儿与自己 一起表演,并成功邀请到了同伴。这种主动争取并获 得良好结果的体验似乎给了Y幼儿勇气。在两天后的 自由活动时间,Y幼儿又一次主动向同伴发起“卖果 汁”的游戏, 并成功吸引了部分幼儿的参与。此外,研究者在每次的音乐活动中都营造一个情境,让幼儿 在情境中自然地互动,而音乐活动中的情境设置似乎 也给了Y幼儿同伴交往技巧的启发。如在干预进行到 后期的一次区域活动中,Y幼儿走向一个正在安静玩 纸杯的幼儿Z并提问:“你(这里)有冰激凌吗?” 随后两人便开始了关于买卖冰激凌的对话。而在此之 前,Y幼儿多以直接的方式加入同伴,如直接插话: “你拼的是什么?”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音乐活动情境能够促进 幼儿的同伴交往,在音乐活动中习得的交往经验能够 向其他活动中迁移。教师应当正视同伴交往困难幼儿 的在园困境,尽早进行干预。 (一)对同伴交往困难幼儿应尽早干预,引导其尽快融入群体生活 有主张认为幼儿年纪尚小,同伴交往困难的情况会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但一些研究显示, 在童年早期表现出的社会交往困难如果不及时干预, 往往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幼儿不与同伴交 往,获得人际交往经验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同时,不 被同伴接纳, 幼儿也较难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认同。 缺乏交往经验, 自我认同度又低,幼儿便更不愿意与 同伴进行互动,由此进入一个消极循环。本研究中 的研究对象便呈现出此种状态,因为不被同伴接纳而 不再愿意靠近群体。同伴群体对其持有的刻板印象又 常常使其处于交往的弱势地位,更加令其无法对同伴 群体产生积极态度, 社会性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因 此,在发现幼儿同伴交往存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干预,帮助幼儿尽快融入群体,获得积极的社 交体验及良好的自我认同,促进幼儿人格健全, 为幼儿的学习、生活等营造良好的外部及心理环境。 (二)灵活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发挥其对同伴 交往困难幼儿的疗愈作用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导入社会性情境促进幼儿人 际交往,可参考借鉴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心理剧技术。 心理剧是一种受到保护的现实场景,心理剧舞台提供 了一种以行动为主又受到保护的现实环境,配角(治疗小组成员) 通过积极的示范来为主角(被治疗者) 提供行动和互动的新方式。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创设 的交往情境便如心理剧舞台,这个交往情境是教师预 设好的,对同伴交往困难幼儿来说是安全、受到保护 的;同时,同伴在为其提供行为榜样示范,让同伴交 往困难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的。不同的是, 音乐心理剧技术中的音乐多是即兴演奏, 主要目的在 于帮助接受治疗者发泄内心情绪。而幼儿园音乐活动 中音乐的作用,一是通过旋律放松幼儿的情绪, 二是通过歌词为幼儿提供情感表达中言语或行为的支架。 轻松、欢快的音乐氛围能够帮助幼儿营造放松、舒适的心理环境, 富有游戏性、社会性的歌词能够促发儿与同伴进行互动、交往。 (三)教育教学应贯彻融合教育理念,正视同伴 交往困难幼儿的困境 同伴交往困难幼儿作为一个有特殊需要的群体, 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 融合 的教育环境也为其解决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供了 良好环境。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 为真正影响学习的并不一定是学习内容, 而是学习环境。知识的学习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在具体 的情境脉络中以及在学生的实践中、行动中、运用中 建构起来,在面对新的情境时才能够被提取、迁移或 运用。基于此,必须把学习放在真实的情境中, 让学生参与现实的或模拟的具有一定真实性的生活,让 他们了解知识发生和运用的真实情境。因此,教师 不仅不应因为特殊需要幼儿的特殊而忽视该群体,放 任他们错过最好的弥补时机,更应该努力探寻帮助他 们融入普通幼儿群体的方法。在实践上,融合教育 要求教师要以所有幼儿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教 学,根据幼儿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调整教 学内容、方法等,以便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学习。由 此,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 式方法时应兼顾普通幼儿与特殊需要幼儿, 不仅让普通幼儿获得发展,也要让特殊需要幼儿有所成长;不 仅是让幼儿获得音乐方面的知识、技能, 还应整合多 个领域的内容引导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