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幼儿园戏剧游戏的主题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 ||
推荐人 | 张俐 | 学习时间 | 2025.3.31 |
文献题目 |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幼儿园绘本戏剧游戏初探 | 文献来源 | 中国知网 |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年龄特点等,从绘本的画面、故事内容、情节发展、思想内涵等方面出发,精心选择适宜小、中、大班幼儿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绘本,供幼儿阅读和表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扎根。 1. 凸显民族性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主要部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围绕传统文学、传统艺术、节日节气、地域特色和中华美德等不同题材进行筛选,既关注显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又注重挖掘隐形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我们挑选的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主人翁阿诗用大花布帮助朋友,收获了 友谊。她那块帮助了很多人的大花布上面的纹样,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而阿诗心灵手巧,用花布制作不同物品帮助朋友解决困难的行为,又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2. 凸显启蒙性 进入幼儿园的传统文化绘本,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意趣和年龄特点,而不是片面追求传统文化的深度。基于此,我们选择的绘本应具备以下特征: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画面叙事能力强,能合理表现故事的情节变化;彰显艺术审美,色彩自然、形象生动,兼具儿童趣味和文化特色。例如:根据传统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改编的绘本有多个版本,有的编者为了突出传统艺术元素,通篇采用了剪纸 形象,但剪纸动物的特征不够突出,表情也不明显,幼儿无法观察出动物的形象和表情;有的版本的画面不能准确反映故事情节的变化,当老虎出现在小动物的面前,动物本应害怕得四散而逃,可是画面中的动物却是高兴的表情,与故事情节发展不一致;还有的版本中有大量文字和拼音,不符合 3~6 岁幼儿的阅读水平。 3. 凸显童趣 给幼儿阅读的绘本,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审美体验,均需考虑儿童的旨趣,只有这样,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被幼儿所喜欢、感受和理解。绘本《七只鼹鼠包饺子》的主人公是七只可爱的鼹鼠,它们各有性格又和睦友爱,而且酷爱制作美食招待朋友。绘本用简单传神的线条表现出鼹鼠大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个性和它们的相处细节,同时又借助故事情节完整呈现了饺子的制作过程。幼儿在阅读这本绘本时,既是在看一出精彩的“纸上戏剧”,也能在不知不觉间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材料和方法,感受北方过大年吃饺子这一习俗背后的寓意。 4. 凸显戏剧张力 故事类绘本想要引人入胜,首先要有完整的结构,即绘本观察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最好还能有明显的戏剧冲突。这里的冲突不是指身体或言语的冲突,而是情节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一些“意料之外”的设定所带来的张力。具有戏剧张力的绘本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去阅读,并且自然地、随时随地去表演,从而体验戏剧的乐趣。比如绘本《三个和尚》,故事的戏剧冲突在寺庙失火的部分,冲突发生 前三个和尚不愿意挑水上山、互相推诿,冲突发生时三人齐心协力挑水灭火,冲突发生后三人合作分工、共同挑水。幼儿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失火及灭火部分,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