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戏剧主题:“蝌蚪”你好“蛙”
执笔人:张晓倩 虞海萍
【主题背景】
在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班级里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朋友”—— 几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是班上的一名幼儿满心欢喜地带到班里来的。小家伙们一亮相,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一时间,小蝌蚪成为了幼儿们每日观察的焦点,也成了大家课间课后热烈议论的话题。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育契机,深入分析幼儿们围绕小蝌蚪提出的诸多问题,精准判断这些问题与教学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顺势而为,协助幼儿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蝌蚪”你好“蛙”》探究学习之旅 。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通过寻觅捕捞、调查分享、饲养实践等初步了解有关小蝌蚪的生活习性。同时,教师通过预设阅读、美工、表演、户外活动等渠道,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综合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欣赏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教师发布亲子合作任务,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讲讲、画画故事中的情节或角色。
基于幼儿对小蝌蚪的前期经验及对青蛙的好奇,教师着手设计集体学习活动和区域游戏,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如看、听、说、学、动等,并通过生长图排序、微视频验证等教学手段辅助他们学习,使他们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
【核心内容】
小蝌蚪、青蛙
【主题目标】
1.初步感知青蛙的本领和生活习性,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萌发照料小蝌蚪、爱护青蛙的情感。
3.模仿青蛙叫声,增强幼儿的声音感知能力。
4.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进行简单的黏土揉捏、颜料渲染等艺术。
5.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满足幼儿了解蝌蚪的好奇心。
6.能够用不同的声音表现青蛙,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7.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让幼儿认识到青蛙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助于从小树立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
【区域游戏】
区域名称 | 材料 | 玩法 | 绘本资源 |
建构区: 1. 小池塘 2. 小青蛙的家 | 1. 各类建构积木。 2. 小池塘和青蛙的图片。 | 1. 尝试利用各类建构积木拼搭小池塘。 2. 利用围合、叠高搭建小青蛙的家,拼插塑造不同的小青蛙的家。 | 《10只青蛙迎春天》 《青蛙卖泥塘》 |
运动区: 1. 小青蛙跳荷叶 2. 小青蛙捉害虫 | 1. 塑料圈。 2. 小沙包、青蛙胸饰、塑料筐。 | 1.锻炼双脚连续跳跃的技能,提高跳跃能力。 2.能够同伴接力依次奔跑取放物品,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 《蹦蹦跳跳长大啦》 《勇敢的小青蛙》 |
美工区: 1. 小蝌蚪捉迷藏 2. 小蝌蚪找妈妈 | 1. 颜料、白纸、油画棒、画笔。 2. 白色、黑色、红色黏土、牛皮纸。 | 1. 能用油画棒绘画小蝌蚪,利用水油分离画出荷叶。 2.能用黏土制作小蝌蚪,提高手部精细动作。 | 《井底下的四只小青蛙》 《青蛙成长记》 |
扮演区: 1. 小蝌蚪的一家 2. 小青蛙去做客 | 1.娃娃家玩具。2.青蛙、蝌蚪头饰。 | 1. 能够利用道具打扮小蝌蚪的一家。 2. 能够当好小主人,邀请青蛙来做客,说礼貌用语。 | 《青蛙一家》 《小蝌蚪成长变身记》 |
阅读区: 1. 小蝌蚪长大了 2. 尾巴去哪儿了
| 1. 绘本《小蝌蚪长大了》。 2.绘本《尾巴去哪儿了》。 | 1.阅读绘本,知道成长是一件不可抗拒的事情,成长的惊喜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2.了解蝌蚪的成长也有着神奇的变化。 | 《小蝌蚪找妈妈》 《尾巴去哪儿了》 |
科学区: 1. 青蛙跳跳 2. 青蛙打电话 | 1. 吸管、青蛙图片、吸铁石。 2. 纸杯、麻绳、青蛙图片。
| 1.利用磁铁同性相斥的原理让小青蛙跳跳跳。 2.能用纸杯制作传声筒,与同伴玩打电话的游戏。 | 《我是蝌蚪吗》 《青蛙国王》 |
生活区: 1.青蛙吃害虫 2.给小青蛙穿衣服 | 1. 青蛙图卡、绳子、吸管、蜻蜓图片。 2. 青蛙穿衣材料。 | 1. 左右抽拉绳子,让青蛙吃到蜻蜓。 2.能将青蛙衣服上的拉链拉好,纽扣扣好。
| 《小青蛙捉害虫》 《七只小青蛙穿新衣呀》 |
认知区: 1. 鱼妈妈找小鱼 2. 蝌蚪游啊游 | 1.路线底板、小鱼图片。 路线底板、规律图卡、雪花片。 | 1.能沿着路线找到小鱼,锻炼幼儿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2.能将小蝌蚪按照一定的规律游到青蛙妈妈那里。 |
《蝌蚪的梦想》 《爱唱歌的小青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