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班4月份安全活动:不跟陌生人走
朱旻晨 顾泓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当受骗。
2.提高幼儿对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糖果等。
2.请1位幼儿不认识的家长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境。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并讨论。
图片内容:戴着马面具的大灰狼,用糖果哄骗幼儿。
讨论问题:
1.幼儿为什么不要他的糖果?
幼A:他是陌生人、坏人,不能吃他的糖果。
幼B:吃了他的糖果可能会中毒。
2.如果你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A:大呼救命,往人多的地方跑去。
幼B:向别人求助,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幼C:向警察求助。
幼D:通过问题,我家住址,我家有几口人,我爸爸妈妈职业、电话,我的兴趣爱好等等揭开陌生人的面具。
二、交流讨论,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情景练习,能辨别陌生人
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空,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认不认识她?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相信她的话?
3.小朋友都来想一想,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什么?
4.陌生人给你的东西能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
教师小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说好听的话骗小孩,把小孩骗走,使小孩再也不能回自己的家,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活动延伸
如果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门又应该怎么办?教师小结:如果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让门外的人进来。
五、活动反思:
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再透过群众的学习,帮忙所有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如何应变可能遇到的危险: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理解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务必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状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所以我在活动中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十分贴近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忙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再透过游戏活动,共同分析决定,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