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自闭症儿童游戏干预的策略 | 学习时间 | 2024年6月 |
主讲人 | 张原平 | 撰写人 | 白玥 |
学
习
感
悟
| 国外对自闭症儿童游戏及游戏干预的研究,启发国内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游戏发展,而且要重新认识自闭症儿童那些通常被认为无意义的行为,发掘游戏中存在的干预契机。 一 、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水平低,但其操弄玩具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自闭症儿童在游戏中较多地出现操弄玩具的行为,通常成人认为单一玩法的游戏行为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但现有研究表明,这类行为可以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动机,发展适度的感知觉。因此可以从自闭症儿童现有的游戏水平入手,促进其身心发展。 二、自闭症儿童在有帮助的情景下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水平称为干预的重点。自闭症儿童的游戏发展在象征性游戏阶段遇到困难,但如果有他人引导,他们也能进行假装游戏,并在假装游戏中表现出较多的社交行为。但是成人的引导和参与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参与的度非常重要,如果成人指导过多,反而导致自闭症儿童依赖或其与同伴疏离。 三、适当的游戏情境可以引发自闭症儿童的自发模仿行为 模仿能力是自闭症儿童进行游戏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与同伴有共同游戏焦点的初步表现。在游戏中引导自闭症儿童自发地模仿,不仅提高了有意义游戏行为的主动性,还为进行联合游戏,提高游戏的象征性水平打下基础。除了音乐游戏外,同伴游戏也能大大增加了自闭症儿童模仿的机会,是有效的干预形式。 四、游戏干预的环境应该多样化 即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环境和手段的看法发生改变。狭小的个体训练室,空白的墙壁,昏暗的光线,这类避免无关刺激的干预环境在国内的特教机构仍然常见,结构化的教育或干预环境曾一度被认为最适合自闭症儿童。但关键反应训练、相互模仿训练模式及发展性游戏干预的研究指出,游戏干预不应仅限于专门的训练场所,由治疗师和自闭症儿童一对一来进行,而且可以扩展到同伴的团体游戏,或是在家庭中由家长来实施。 1.一般来讲缺乏交流和关爱往往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要积极地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 2.有针对性地选择亲子游戏,以唤醒孩子对交往的渴望。比如说一些语言训练游戏、感官感知训练游戏、观察力训练游戏等等。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无疑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合理利用适合孩子的游戏就可以促进其能力的提高,训练各种水平,从而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打开心扉! 3.目标时间的训练。围绕目标、泛化项目,所有项目为目标服务,即强化了项目,又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不足。目标任务分解练习:如果目标难度过大,将目标分解在若干小目标,从最简单的练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项目与项目之间,用鼓励、诱导的方式衔接起来,不给孩子自由发挥的时间。 总之,国外对自闭症儿童游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研究内容更为细化,对游戏过程、游戏材料、游戏干预的过程和技术的设计等均有研究涉猎。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处于介绍和进行验证性研究的阶段,实证研究很缺乏。在国外现有研究的推动下,国内影响广泛的行为主义取向的干预,也逐步转向将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技能作为干预目标,希望通过训练可以“教”自闭症儿童学会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