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 学习时间 | 2024年6月15日 |
主讲人 | 彭红燕 | 撰写人 | 颜静娟 |
学
习
感
悟
| 1. 增强多感官康复活动,重视其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的培养 (1)坚持感官训练,即多听、多看、多摸、多嗅、多尝。以各种感知、运动、游戏、音乐等疗法,最大限度地开展康复活动,强调融合教育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促进情绪、情感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意志力和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康复教育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形式的活动让他们涉足更多的学习领域,以提高他们综合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感官活动积累经验,不断获得各种能力完成学习、发展、成长过程,也锻炼儿童的心理素质。 2. 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1)IEP是一种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制定的,针对每个残疾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运用跨学科游戏干预法等,满足每一个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独特需要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个体内的差异,关注每个个体的教育需要。 (2)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如将康复教育方案和功能康复相结合,加强社会康复活动等。为了满足认识的需要和美的欣赏需要,要组织他们学习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成人劳动等。学前发育迟缓儿童受到不良榜样影响等,也可能形成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因此,要及时纠正,保证其个性积极性向正确方向发展,防止他们形成不合理的需要。 3. 形成新的需要,促使个性积极性继续发展 要丰富他们的生活,激起新的需要,或向他们不断推出新的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新需要,推动个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展。如和社区幼儿的小朋友开展走“独木桥”的游戏比赛,和爱心志愿者开展节日庆祝、表演等活动,和低龄或高龄儿童一起搭建积木、完成同一幅作品等,学习合作,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为同伴、集体服务等。这些教育和要求促使他们形成新的需要,不断激化他们的实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