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活动名称 | 自闭症孩子融入幼儿园的十大挑战和十个策略 | 学习时间 | 2024年10月5日 |
主讲人 | 石建莉 | 撰写人 | 颜静娟 |
学
习
感
悟
| ❂ 自闭症孩子常常是以物为导向,不能转变成以人为导向。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眼神、注意力主要是在物体上,进到教室里,可能一头就扎进玩具堆里,这时候老师拉着他一起参与做操、做游戏,他可能就会哭啊闹啊,出现行为问题,面对这种问题,单纯的解决行为问题,让他不哭不闹,跟随小组去做活动,是比较困难的,你要从孩子孩子的自身能力去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他最主要的是对人不够关注,他沉浸于物,因为物是相对容易操纵,而且不容易改变的。而我们自闭症孩子的诊断,有一条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害怕变化,所以面对这一类孩子,第一件事,不是解决他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真正地培养孩子,从以物为导向转为以人为导向,也就是这个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大量的游戏,有足够的时间和强度,来让孩子真正地喜欢人、关注人。 ❂ 不会学习 在中国目前自闭症的干预目前多是指令性教学、填鸭式教学,让孩子被动地学习,但是到了幼儿园就不一样,一个老师带很多孩子这个时候没人来下指令,孩子就不知道干什么了。问题在于,我们在送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他不会学习。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主动观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在这种社交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办,这种培养独立的学习者,才是我们从事自闭症专业的人员应该教会家长的,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呢?我们知道,自闭症孩子多数是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说他能通过听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看。因为语言是他们的障碍之一,也就是说我不能用英文来教你的数学,如果你英文不好的话。一样的道理,语言是自闭症孩子的弱项,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来教社交,来教他们进行幼儿园活动。所以早期的时候是通过示范演示给孩子看的,只有示范演示给孩子看,通过清晰的视觉结构让孩子理解你在做什么,让孩子思考他应该做什么,这个是我们早期培养独立的学习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孩子主动观察独立思考,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什么,解决自己的问题,避免大量的辅助。被动式教学对孩子融入幼儿园是比较困难的,他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 ❂ 自闭症孩子不能加入到小组中 有些孩子在老师一对一教他的时候,他表现特别好,但是一到幼儿园以后,面对一个集体,那他就不能融入集体了。我们说这是因为孩子从多个人身上获得社交线索的能力还没有具备。怎么教他呢,通常在我们机构里面,我们通常先是一对一的教孩子,当孩子能力特别弱的时候,他对人都不关注,或者不会自己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是一对一,一个康复师来对一个孩子,当孩子能力提升了,我们需要两个康复师来对一个孩子,等到这个孩子他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了,我们一个康复师对两个孩子,当这两个孩子自己互动得可以不错了,那我们康复师就可以退出来,让这两个孩子一起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一个康复师对三个孩子或四个孩子了。这样逐渐地增加。由康复师来决定玩什么,玩多长时间怎么玩,变成了康复师逐渐退出,孩子们决定怎么玩,谁轮替,谁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在上幼儿园之前我们就构建了孩子从多人身上获得不同线索的能力,以便于我们孩子能顺利进入幼儿园。 ❂ 孩子存在刻板行为、刻板思维 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是喜欢坐在这个座椅上,就是喜欢红铅笔,当老师没有红铅笔,给了个蓝铅笔,他就会又哭又闹,这个时候解决这个行为问题是没有用的,所以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变化。适应变化就是我们干预的设置一模一样的活动我们从来不用两次,我们不断地有变化,有人物的变化、地点的变化、顺序的变化或是角色的变化。总是有变化,哪怕是同一个游戏,一模一样的也不要玩两次。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才能更加容易适应变化。所以刻板行为、刻板思维在幼儿园容易引起孩子的行为问题。 ❂ 共享控制的问题 很多自闭症孩子,存在自我为中心,感兴趣的事情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就逃避了。但是在幼儿园,都是由老师安排,这节是体育课还是画画,不能因为你不喜欢画画课就跑来跑去、无所事事。老师来拉你上课就又哭又闹。对于这类孩子,我们有小组活动,把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放在最后,这样孩子就需要耐心等待,不能总是由着他来先做或是当第一。所以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训练他当他完成父母或成年人的一个指令,才能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他想看电视,先把饭吃了才能看。当他想去游乐场玩,他需要先把裤子和袜子穿好,然后才能去。就是这样一系列建立孩子共享控制的能力的培养,孩子才能更顺利的融入到幼儿园里。 ❂ 互动的启动、维持和应答是不平衡的 我们的孩子如果被下指令或是听辅助过多后,很容易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他就喜欢听指令了,等着老师来下指令,如果没有指令就很难开启互动。这个第一是因为孩子本身在互动的启动上就有问题,第二个是由于在机构里如果以大量的下指令或提问为主,那孩子也就是被动地接受回应为主,这一类孩子即使在幼儿园有问题了,他也很那去找老师或同学帮忙。 ❂ 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孩子仍然存在迟缓 在进入幼儿园之前要进行大量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如果孩子语言方面存在迟缓,比如表达性语言或是理解性语言,他在幼儿园里是会存在问题的。所以我们在家庭或是机构里都会有语言教学的。 ❂ 独立执行功能不行 孩子做一个游戏或是作业,坚持时间不长,不能在小组里坚持。别人孩子继续,他就跑或是看,或者玩自己的文具,这种情况可能就是独立执行功能不行。那我们应该怎么教呢?通常家长需要把幼儿园的日常安排提前训练下,比如画画、作业或是足球体育等,另外作业要有清晰的视觉结构,比如数学作业有十道,我们可以分成三部分,作为三道画一条横线,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先完成这部分,休息一会儿再完成另外的部分,当孩子在家里提前训练后,在学校就会好一些。 ❂ 远距离学习的能力 通常孩子在机构或是家里距离都是比较近的,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和孩子的距离可能会更大,这时候孩子最多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不单纯是远距离学习的能力问题,有可能是多动的问题。多动一般三种变现,第一种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第二种是跑来跑去停不下来;第三种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很冲动。针对在学校远距离学习的问题,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刚开始是近距离的学习,逐渐延长距离,这个是要训练的。 ❂ 过渡转换 孩子从他喜欢的活动转换为不喜欢的活动,孩子熟悉的教室转到不熟悉的教室,这时候孩子容易出现问题。通常在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提前预知。比如下课前十分钟,就告诉他还有十分钟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要上数学课了等等。这个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孩子对于这种提前预知并不是很明白,我们通常可以放一个关于数学课的物品,比如数学书等,你可以放在孩子身边,孩子一抬头就知道下节课是数学课了。如果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换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我们会找一个优质小伙伴带着他一起,或是放一个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提前预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