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课题研究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24年6月26日 | 地点 | 会议室 | 应到 人数 | 12 | 实到 人数 | 12 |
主持人 | 邵冰青 | 活动 形式 | 研讨会议 | ||||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 学期末特需幼儿测试评估情况交流与总结 | ||||||
主 要 内 容
| (一)研究目标回顾 学期初设定的目标: 1.认知能力发展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特需幼儿,设定个性化的认知学习目标,如提高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 2.语言沟通能力目标:制定语言发展计划,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3.社交技能培养目标:计划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特需幼儿的社交互动能力,如分享、合作、眼神交流等。 4.情感管理与行为规范目标:制定情感识别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特需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自理能力提升目标:设计自理能力训练方案,包括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技能。 (二)研究内容回顾 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1.认知能力方面:通过对特需幼儿进行认知测试和课堂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在视觉记忆方面有显著进步,能够准确记住日常活动流程中的2个步骤。然而,一些幼儿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进展较为缓慢,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 2.语言沟通能力方面:部分特需幼儿在语言理解方面表现较好,幼儿的词汇量有一定增加,但在语句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上仍有待提高。 3.社交技能方面: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到,部分幼儿的主动互动次数较学期初设定的目标有所超出,说明社交技能培养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在眼神交流和分享行为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训练。 4.情感管理与行为规范方面:情绪易激动的幼儿在过激行为的控制上有一定改善,然而,在复杂情绪的识别和自我调节方面,大部分特需幼儿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5.自理能力方面: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穿衣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进食和如厕等其他自理技能方面,部分特需幼儿还需要持续的训练和支持。 评估工具与方法: 1. 评估工具 采用标准化的特需幼儿评估量表,如《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等,对特需幼儿的相关能力进行量化评估。 开发和运用自制的观察记录表,记录特需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行为、情绪、社交互动等方面。 2.评估方法 进行定期的测试评估,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全面评估,以及每月一次的阶段性评估。 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用于记录特需幼儿的实际行为表现;访谈法用于与教师、家长和特需幼儿本人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和意见;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教师和家长对特需幼儿教育干预效果的反馈。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1.数据分析方法 对量化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百分比等,以直观地反映特需幼儿在各项能力上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 2.结果呈现形式 以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和表格的形式呈现量化评估结果,清晰地展示特需幼儿在学期内各阶段的能力发展情况。 通过案例分析和描述性报告的形式呈现质性观察结果,详细阐述特需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进步和问题。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1. 估工具的局限性 现有的评估量表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本校特需幼儿的实际情况。例如,一些量表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述可能与本校特需幼儿的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导致评估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2. 样本数量和多样性问题 由于本校特需幼儿的数量相对较少,样本的多样性受到一定限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例如,在某些特殊需求类型(如罕见病导致的特殊需求)的特需幼儿研究上,由于样本过少,难以进行深入分析。 3.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变故、社会突发事件等)对特需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在研究中较难控制和排除,可能干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 ||||||
评 价 | 本学期末特需幼儿测试评估情况交流与总结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特需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致力于为特需幼儿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教育支持。 |
填表人 白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