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生活自理游戏《吃饭我最棒》 班级:中三班 观察者:张丽娟
观察时间:2024年11月27日 上午11:05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一】
桐桐小朋友在进餐时总是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情绪,经常只吃了几口就停下,或者干脆拒绝进食。她的碗里经常剩下大量的饭菜,即使老师多次劝说和鼓励,也收效甚微。桐桐在进餐过程中显得紧张而焦虑,不时地四处张望,似乎对周围的环境和食物都缺乏兴趣。
【分析思考一】
1.感官敏感性:
特需儿童往往对食物的质地、味道、颜色等感官刺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或排斥。桐桐可能对某些食物的口感或气味感到不适,从而拒绝进食。
2.社交与沟通障碍:
特需儿童在社交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可能无法理解或回应他人的用餐邀请或鼓励。桐桐的抗拒行为可能源于他无法有效处理或回应周围的社交信号。
3.刻板行为与兴趣:
特需儿童往往表现出刻板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对新的或变化的事物感到不安。桐桐可能习惯于某种特定的用餐方式或食物,对任何改变都表现出抵触情绪。
观察时间:2024年12月5日 上午11:15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二】
在今日的午餐时间,桐桐坐在餐桌旁,面对眼前的饭菜显得无动于衷。她的眼神时而游离,时而盯着某一处发呆,对于周围小朋友们热闹的用餐氛围似乎毫无察觉。当其他孩子纷纷拿起勺子开始吃饭时,桐桐却没有任何动作,只是静静地坐着。老师决定采取喂食的方式帮助桐桐完成午餐。当将饭菜送到她嘴边时,她张开了嘴巴,接受了喂食。
【分析思考二】
桐桐存在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障碍,这可能导致她在面对新的或复杂的情境时感到不安或无所适从。在用餐这一日常活动中,桐桐可能由于无法有效处理周围环境的刺激(如其他孩子的声音、动作等),或者无法理解并回应老师的指令,从而选择了回避或依赖他人的方式。
对于桐桐来说,食物的口感、温度、颜色或气味可能不是她喜欢的,或者这些感官刺激可能让她感到不适或焦虑。因此,她选择不主动接触食物,而是等待老师来喂食。
在长期的生活和照顾过程中,桐桐可能逐渐形成了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这种依赖性让她觉得在吃饭这一活动上,自己无需主动努力,只需等待他人的帮助即可。这种依赖性的形成可能不利于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观察时间:2024年12月12日 上午11:10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观察实录三】
今日午餐时间,桐桐表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用餐行为。当其他小朋友陆续入座开始用餐时,桐桐也自主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没有像往常那样等待老师的帮助。她拿起勺子,目光专注地盯着眼前的饭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一勺饭菜送入口中。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整个过程流畅且自主。
在用餐过程中,桐桐偶尔抬头看看周围的小朋友,似乎也在模仿他们的用餐方式。当不小心将饭菜洒出时,她没有表现出沮丧或放弃,而是用纸巾擦拭干净后继续尝试。整个用餐过程,桐桐都显得非常专注和独立,没有寻求老师的任何帮助。
【分析思考三】
1.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回顾之前对桐桐的干预措施,我们可能找到了她进步的关键。通过定期的感觉统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以及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桐桐可能在逐渐提高对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和社交互动能力。这些干预措施可能共同促进了桐桐在用餐行为上的积极变化。
2.自主性的培养:
桐桐愿意自己吃饭,显示出她自主性的增强。这种自主性不仅体现在用餐上,也可能延伸到其他日常活动中。通过鼓励桐桐自主完成任务,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为她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回应策略】
1.正面强化与鼓励
在桐桐自主吃饭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如“桐桐,你自己吃饭真棒!”或“看,你做得很好,继续加油!”设立小奖励制度,如贴纸、小红花等,以激励桐桐保持自主吃饭的行为。
2.逐步引导与示范
在用餐前,与桐桐一起回顾用餐步骤,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示范帮助她理解。
初期,老师可以坐在桐桐旁边,但不直接喂食,而是在她需要时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减少对桐桐的帮助,鼓励她独立完成整个用餐过程。
3.感觉统合训练
结合桐桐的感官特点,设计适合她的感觉统合活动,如使用不同材质的餐具、尝试不同口感的食物等,以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和享受用餐过程。定期评估桐桐的感官需求,调整餐厅环境,如光线、噪音等,以创造更舒适的用餐氛围。
4.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
与桐桐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桐桐在家中的用餐情况,共同制定一致的用餐规则和期望。鼓励家长在家中也实施相似的支持策略,如提供与幼儿园相似的餐具和环境,以促进桐桐的泛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