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游戏干预指导案例(9月)华雨灵
发布时间:2024-09-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华雨灵

  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我们升中班啦          班级:中一班     观察者:华雨灵

  观察时间:2024年9月5 上午10:00

  观察地点:阅读区

  观察对象:小徐

  【游戏实录一】

  幼儿来到表演区,准备进行故事表演。她们选择了一些手偶,准备表演一个动物故事。小徐作为小观众在观看。小雨用狐狸的声音说:“我要去找食物啦。”小童则让鸭子手偶左右摇晃,说:“我要去游泳。”表演结束后,小徐鼓起掌来。还主动帮助将手偶放回原位,整理了表演区的道具。小徐很喜欢绘本《毛毛虫》的故事,小冯主动带他一起玩,两个孩子都特别开心。                                              

  【分析思考一】

  小徐在故事表演中有一些害羞,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但是当其他幼儿带领他一起玩的时候他很开心,并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尽管他的语言说的不是特别流畅,但能够通过手偶表演出简单的故事情节,并且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有交流分享的意愿和一定的合作意识。

  观察时间:2024年9月12日  上午10:20

  观察地点:室内区域表演区

  观察对象:小徐

  小西摆出小鸡的姿势,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像小鸡一样走路,嘴里还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小蓝和小徐看到后,也模仿小西的动作,一起“叽叽叽”地叫着,在表演区内走来走去。小西对小蓝和小徐说:“我们去找虫子吃吧!”小蓝和小徐点头同意,三人开始在表演区内寻找想象中的虫子。小蓝发现了一个“虫子”(假想的),喊道:“这里有虫子!”小徐和小西迅速跑过来,三人围在一起,假装在吃虫子。小蓝说:“我们把虫子带回家给妈妈吧!”小徐和小西表示赞同,三人手拉手,装作带着虫子回家的样子。

  【游戏实录二】

     

  【分析思考二】

  普通孩子的友善接纳是小徐融入关键,小蓝主动拉手、带头鼓励,为特殊儿童营造友好氛围;小徐自身有融入渴望,经挫折、鼓励后能克服困难完成表演,自信心得到成长。教师适时引导把控节奏,化解尴尬,助力团队协作。

  后续可多投放简单剧本,继续安排融合表演活动,强化特殊儿童社交、语言能力;定期给普通儿童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巩固接纳包容氛围。

  观察时间:2024年9月23日  上午9:50

  观察地点: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徐

  【游戏实录三】

  小徐首先在停车场周围转了一圈,观察了各个玩具车的类型和颜色。他拿起了一辆黄色的工程车,仔细查看后,将其放在了停车场的第一层。接着,他又拿起了一辆黑色的跑车,比较了一下,将跑车放在了第二层。小徐发现停车场的第三层没有车辆,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车辆。他从旁边的玩具堆里找到了一辆绿色的越野车,试图将其放在第三层。由于第三层的位置较高,小徐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他调整了一下角度,再次尝试,最终成功地将越野车放在了第三层。放好车辆后,小徐似乎有了新的想法。他拿起几块木制积木,开始在停车场旁边搭建一个“桥梁”。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试图让桥梁连接到停车场的第二层。在搭建过程中,他遇到了积木不稳定的问题。他尝试了几次,通过调整积木的位置和角度,成功地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桥梁。

 

  【分析思考三】

  建构区不乏合作场景,几个孩子分工搬运积木、搭建城墙,过程中有商有量,利于社交能力发展;不过冲突也时有发生,常因争抢积木资源而起。教师要提前明确合作规则,设立“材料管理员”岗位,引导有序取用,还可开展合作主题搭建,强化团队意识。多数孩子初入建构区兴致高昂,但遇到搭建难题,专注度骤降、半途而废。教师适时介入指导,抛出问题启发思考,助力孩子攻克难题、重燃热情,延长专注时间

  【回应策略】

  1、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尊重游戏的主体——幼儿。教师要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活动中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

  2、在游戏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在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介入,提醒和辅助幼儿将学过的内容运用到游戏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反复巩固复习已学习过的经验,使得学习的技能不会学过就忘记。

  3、在日常的游戏学习中,鼓励孩子不怕失败,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在基础的目标达成以后,还要引导幼儿尝试总结经验,并会将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