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游戏干预指导案例(2月 李倩尔)
发布时间:2025-02-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倩尔

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我们开学啦    班级:小二班    观察者:李倩尔

 

观察时间:2025221 上午10:26

观察地点:建构区

观察对象:博博、乐乐

【游戏实录一】

博博进入积木区后,没有与同伴互动,直接走向角落的彩色塑料积木筐。他蹲坐下来,将积木按颜色分类排列,动作缓慢且专注。期间,他反复将红色积木叠成垂直的直线,共重复了6次,每次叠到第4块时积木倒塌,他都会发出低沉的“嗯”声,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而是立刻重新开始。

一名同伴(乐乐)试图加入游戏,将蓝色积木放在博博的红色积木旁。博博突然停下动作,身体微微后缩,双手握拳,持续约5秒后,将乐乐的蓝色积木推到远处,继续专注自己的红色积木排列。教师轻声询问:“博博,要和乐乐一起搭高楼吗?”他未回应,低头避开目光接触,但排列积木的速度加快。

最后5分钟,博博将积木全部放回筐内,并按照“红-黄-蓝”顺序重新整理,完成后独自走到窗边凝视窗外,直至活动结束。

 

【分析思考】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博博对积木颜色分类、重复排列的行为符合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即对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活动的强烈需求。倒塌后重复搭建的动作可能为他提供感官刺激(视觉对齐的满足感),而非真正的建构目标。

社交回避与沟通障碍:
面对同伴的互动尝试,博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身体退缩、推开积木),可能源于社交情境的压力或对他人介入其“秩序”的焦虑。回避教师提问则反映了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双向困难,需注意避免过度语言输入造成压力。

 

观察时间:2025225 上午1024

观察地点:沙水区

观察对象:博博、朵朵

【游戏实录二】

博博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沙池,但始终站在边缘未移动。5分钟后,他主动拿起红色小铲子,蹲在沙池角落开始挖沙,动作机械且有节奏(每挖3次会停顿2秒观察沙堆)。期间,他将沙子装入桶中并倒出,重复“装-倒”动作12次,全程未使用其他工具。

一名女孩(朵朵)将贝壳模具递给他,博博短暂注视模具花纹后突然抓握沙子撒向空中,沙子落回时他露出微笑并发出“啊”的短音。教师尝试用模具印制小狗形状,博博凑近凝视,用手指反复描摹模具边缘,但拒绝触碰成型的沙雕。活动结束时,他主动将铲子放回原位,离开前用手掌抹平自己挖出的沙坑。

 

【分析思考二】

感觉寻求行为:

博博对沙子的“装-倒”动作及扬沙时的微笑,可能反映他对本体觉(铲沙的力度反馈)和前庭觉(沙子飘落的视觉追踪)的感官需求。此类重复行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需判断是否过度(如影响安全或社交)再决定干预方式。

工具使用局限性:

仅选择红色铲子、排斥模具的行为,体现其对特定物品的偏执性兴趣。触碰模具边缘却回避沙雕的动作,可能源于触觉敏感(潮湿沙子的质地差异)或对“破坏完整形状”的焦虑。

教育支持建议:

拓展游戏脚本:在沙池中预设红色工具套装(匹配其兴趣),逐步加入同色系但功能不同的物品(如红色漏斗),自然扩展游戏方式。

感觉社交圈构建:通过共同感官体验建立互动,例如教师同步扬沙并配音“哗啦”,引导博博关注他人的存在。

【回应策略】

平行游戏引导:初期允许博博保持独立游戏,教师可在一旁进行相似活动,逐步建立共同注意。

视觉提示介入:用图片或实物示范“合作搭建”的简单步骤,降低语言指令的依赖性。

情绪调节支持:观察倒塌时他的自我安抚方式,可引入“深呼吸卡片”或压感玩具,帮助转移焦虑。

两次观察均显示博博在自主游戏中呈现强烈的秩序需求、重复行为及社交回避倾向,支持策略需以“尊重刻板行为的心理意义”为前提,通过环境适配和渐进式互动搭建沟通桥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