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游戏活动方案
游戏领域 | 专注力游戏 | 副领域 | 视觉注意力 | 游戏形式 | 小组活动 |
游戏名称 | 颜色大搜索 | 适用年龄 | 小班 | 设计者 | 颜静娟 |
游戏目标 | 班级幼儿 | 随班就读幼儿 | |||
1.准确识别红、黄、蓝、绿等基础颜色,并能将颜色与对应物品快速匹配归类。 2.通过搜索任务,显著提升观察力与反应力,能用清晰语句描述寻找过程,如 “蓝色杯子藏在椅子背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与同伴交流搜索策略,协商解决问题;在成功完成任务中收获成就感,增强对集体活动的喜爱与自信。 | 1.通过颜色搜索任务,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专注力,延长专注时长至 5 - 8 分钟。 2.在同伴与教师辅助下,逐步参与小组活动,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眼神交流或动作互动。 3.通过游戏化形式,减少儿童对集体活动的抵触情绪,提升参与积极性与愉悦感。 | ||||
游戏准备 | 彩色卡片:准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卡片,卡片尺寸较大(15cm×15cm),颜色饱和度高且边缘圆润,避免尖锐边角。 彩色实物:收集对应颜色的安全实物,如红色积木、黄色毛绒球、蓝色小塑料碗、绿色塑料树叶,每种颜色准备 3 - 4 个。 收纳盒:四个透明塑料收纳盒,分别贴上对应颜色卡片作为 “颜色小屋”。 | 视觉提示图:制作简单的步骤图,用图片展示 “拿卡片→找颜色→放物品” 的流程。 强化物:儿童喜爱的小零食(如小饼干、水果干)、贴纸、发光小玩具等。 情绪安抚物:准备儿童熟悉的安抚巾、毛绒玩具,以防游戏中出现情绪波动。 | |||
环境安排 | 在教室的科探区,请4个普通幼儿与特需幼儿一起合作游戏。 | ||||
游戏过程 | 小组活动 | 个别化参与及支持策略 | |||
(一)导入环节 1.教师坐在儿童对面,出示一张彩色卡片(如红色),用温和、缓慢的语气说:“小朋友看,这是红色卡片,我们一起去找找红色的东西吧!” 同时展示红色实物进行示范。 2.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吸引儿童注意力,营造轻松氛围。 (二)游戏规则讲解 1.教师通过视觉提示图,结合实物演示游戏步骤:拿到卡片→在区域内寻找对应颜色物品→将物品放入对应 “颜色小屋”。 2.邀请一名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示范,教师同步讲解,让孤独症儿童更直观地理解规则。 (三)游戏进行 1.个人搜索阶段:给每位儿童发放一张彩色卡片,让他们在规定区域内寻找对应颜色的物品。教师密切观察,对有困难的儿童给予及时的肢体辅助(如轻扶儿童手臂指向目标物品)或语言提示(如 “红色的,像苹果的颜色,找找看”)。 2.小组合作阶段:当儿童熟悉游戏后,将他们分成 2 - 3 人一组,每组发放一张卡片,共同寻找物品。鼓励儿童之间用简单手势或语言(如指向物品、说 “这里有”)进行交流,教师引导能力较强的儿童帮助同伴。 (四)游戏总结 1.教师带领儿童围坐在一起,展示每个 “颜色小屋” 中的物品,和儿童一起重复颜色名称,巩固认知。 2.对积极参与的儿童,尤其是孤独症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强化物奖励,并进行具体表扬,如 “你找到了这么多蓝色的东西,眼睛看得真仔细,太棒啦!”3.播放舒缓音乐,引导儿童一起整理物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教师使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展示卡片和实物,吸引特需幼儿注意力;靠近特需幼儿,轻触其手臂或肩膀,轻声呼唤名字,引导其关注游戏。 配合卡片和实物,用简单手势示范游戏内容,如指向卡片,再指向周围寻找;减少语言描述,多使用图片、动作等视觉辅助。
将规则分解为更细小的步骤,用图片逐一展示;进行多次示范,每次示范后让儿童模仿简单动作,如拿起卡片、指向物品,确认其理解情况。
适时加入新的对应颜色物品,保持新鲜感;用鼓励性语言和强化物激励,如 “再找到一个绿色的,就给你小贴纸哦”。
准备颜色相关的简单词汇卡片,如 “红色”“找到”,让特需幼儿通过指认卡片表达感受;教师用封闭式问题引导,如 “你喜欢找红色的东西吗?” 鼓励点头或摇头回应。 | ||||
评价 | 依照幼儿的发展状况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如果幼儿所在小组能够达到以下任一情形,即判定该小组通过: 1.准确找出颜色差异: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出图形卡片中的一处(或两处)颜色方面的细微差别,并清晰表述。例如,能清晰指出两张杯子图片中杯盖颜色的不同。 2.应对难度提升:随着游戏难度逐步增加,能够成功应对更多颜色差异和更复杂的图形卡片,并且保持较高的准确性。比如在面对多张复杂的卡通场景图片,其中有多个颜色元素存在差异时,依然能准确找出不同之处。 3.积极参与互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表现出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能与小伙伴交流、讨论,积极尝试找出图形中的颜色差异,与教师互动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