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游戏活动方案
游戏领域 | 情绪调节游戏 | 副领域 | 认知能力 | 游戏形式 | 小组活动 |
游戏名称 | 拼图闯关 | 适用年龄 | 中班 | 设计者 | 邵冰青 |
游戏目标 | 班级幼儿 | 随班就读幼儿 | |||
1.能用语言描述拼图内容(如“这是大象的鼻子”),学习轮流分享拼图技巧。 | 1.通过视觉提示卡识别拼图图案(如“大象”“汽车”),建立实物与拼图碎片的关联。 | ||||
游戏准备 | 拼图道具: | 情绪教具: 2.“冷静工具包”:迷你压力球、挤压玩具(供情绪过载时使用)。 视觉提示: | |||
环境安排 | 空间分区: 1.拼图工作台(蓝区):每张桌子放置1套拼图,桌面贴步骤流程图(图片:拿碎片→试拼→调整→完成)。 | ||||
游戏过程 | 集体活动 | 个别化参与及支持策略 | |||
1.情景引入 观看短动画《拼图大冒险》,讨论“拼图时遇到困难怎么办?”
2.找到碎片 听指令从“宝箱”(收纳盒)中取出对应拼图,模仿探险家声音:“我找到大象的鼻子啦!”
3. 合作拼图 小组合作完成4块拼图,教师出示“沮丧脸”图卡:“拼图卡住了怎么办?我们试试深呼吸!”
4. 终极拼图 自由选择6块拼图,尝试独立完成,成功后可获得“探险队长”徽章。 5. 分享与奖励 出示“开心脸”图卡:“我们成功啦!探险家们真棒!” | 1. 提前15分钟让儿童接触拼图碎片,减少新事物焦虑。 2. 提供颜色标签辅助,教师轻拍儿童肩膀提示“拿红色块”(配合手势)。允许延迟响应(比其他儿童晚5秒操作)。 3. 教师示范用压力球挤压3次(深呼吸替代),引导儿童模仿。 4. 降低难度:提供带磁性边框的拼图板,减少碎片移动的困扰。 5. 非语言回应:让儿童选择贴纸贴在“开心脸”图卡上。 | ||||
评价 | 依照幼儿的发展状况评价学习的效果。如果幼儿能够做到以下任两种情形就算通过: 1. 情绪识别:能在图卡中指认“开心”与“沮丧”表情各1次。 2.任务参与:在辅助下完成单步骤指令(如拿碎片、挤压玩具)≥3次。 3.社交反应:接受同伴递拼图或观察同伴操作时无明显抗拒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