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游戏干预指导案例(4月 邵冰青)
发布时间:2025-04-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邵冰青

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拼图闯关     班级:中四班     观察者邵冰青

观察时间:2025421 上午950

观察地点: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一】

教师将拼图碎片藏在“宝箱”(收纳盒)中,普通儿童需根据指令寻找对应碎片,而桐桐所在小组由教师辅助完成。当教师说“请拿红色块”时,桐桐未立即反应,但看到教师指向红色标签的拼图碎片后,伸手拿起并递给教师。随后,教师出示“沮丧脸”图卡,引导儿童尝试深呼吸(用挤压玩具替代),桐桐主动拿起挤压玩具挤压3次,表情逐渐放松。 

 

【分析思考一】

1. 视觉提示的有效性:桐桐对颜色标签的依赖性较高,通过视觉提示(红色标签)成功完成指令,表明视觉学习方式对其更适用。
2.情绪调节策略的接受度:挤压玩具作为“冷静工具”被桐桐主动使用,说明该工具符合其感官需求,有助于缓解因任务失败引发的焦虑。
3.社交互动的局限性:桐桐全程未与同伴进行语言或肢体互动,仅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单步骤指令,社交主动性仍需提升。

 

观察时间:2025421 上午10:10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二】

桐桐与两名普通儿童(小宇、朵朵)合作完成4块拼图。教师示范后,小宇主动分配任务:“桐桐,你拿这块有汽车的,我来找大象的鼻子。”桐桐未回应,但拿起汽车碎片尝试拼入。当碎片方向错误时,朵朵伸手调整,桐桐立即缩回手并看向教师。教师轻声说:“转一下试试”,并示范旋转动作,桐桐模仿后成功拼入,随后露出微笑。

  

【分析思考二】

1. 同伴互动的间接性:桐桐虽未主动回应同伴的社交提示,但能接受同伴的肢体辅助(如调整碎片),表明其对间接互动的接受度高于直接互动。
2.模仿学习的关键作用:教师示范旋转动作后,桐桐立即模仿并成功完成任务,说明其学习方式以视觉模仿为主,需减少语言指令。
3.情绪反应的积极变化:拼图成功后,桐桐主动微笑,表明其能通过任务完成获得成就感,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升。

 

观察时间:2025421 上午10:30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

桐桐选择难度较低的3块拼图(带磁性边框),独立完成。过程中,教师观察到桐桐多次用手指触摸拼图边缘的纹理胶带,并小声自语:“红色……汽车。”完成后,桐桐举起拼图向教师展示,教师立即给予星星贴纸奖励,并引导其与教师击掌。桐桐犹豫片刻后,轻轻触碰教师手掌。

【分析思考

1. 触觉刺激的强化作用:桐桐频繁触摸纹理胶带,表明触觉输入对其专注力有积极影响,未来可增加触觉教具的使用。
2.语言发展的突破:桐桐首次在任务中自发说出“红色……汽车”,说明其语言能力在结构化任务中有所提升,需进一步强化语言输入。
3.社交互动的初步尝试:桐桐与教师击掌的行为虽轻微,但标志着其开始接受肢体接触,社交意愿逐渐增强。

【回应策略】

(一)基于视觉学习的差异化支持
1.强化视觉提示:
在日常活动中增加颜色标签、步骤流程图等视觉工具,帮助桐桐理解任务要求。设计“情绪表情转盘”(如开心、沮丧、平静),通过旋转选择表情,替代语言描述情绪。
2.优化任务设计:

 将拼图任务分解为更小的步骤,每完成一步给予视觉奖励(如贴纸),增强成就感。提供不同材质的拼图(如木质、塑料),满足其触觉需求。
(二)促进社交互动的渐进策略
1.从间接互动到直接互动:
初期由教师示范同伴互动(如“小宇帮你调整碎片”),逐渐过渡到同伴直接互动。设计“社交小任务”(如传递拼图、击掌庆祝),通过奖励机制强化社交行为。
2.降低社交压力: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安排桐桐担任“观察员”角色,减少直接参与压力。允许桐桐选择社交方式(如击掌、拥抱或击掌替代动作),尊重其个体差异。
(三)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的支持
1.扩展“冷静工具包”:
增加触觉玩具(如重力沙漏、毛绒玩具),满足不同感官需求。设计“情绪温度计”(0-10分),引导桐桐用颜色或数字表达情绪强度。
2.日常情绪教育:
通过社交故事卡片讲解情绪调节方法(如“生气时捏压力球”),并在角色扮演中练习。鼓励桐桐用简单语言描述情绪(如“我生气了”),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