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生活自理游戏《筷子夹夹乐》 班级:中三班 观察者:张丽娟
观察时间:2025年4月10日 上午10:10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一】
今天玩“筷子夹夹乐”的游戏,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筷子和彩色毛球。桐桐一开始就有点紧张,小嘴抿得紧紧的,眼睛不停看周围同学怎么弄。旁边的小姑娘特别厉害,已经夹起来两块了。桐桐抓筷子的时候手指直挺挺的,像抓棍子似的,试了三次都没夹起来。第一次筷子交叉把泡沫块推飞了,第二次手腕一抖弹到隔板上,第三次干脆连筷子都脱手了。这时候她突然“哐啷”一声把整盘材料推到对面,泡沫块哗啦啦掉了一地,老师过来安慰她,她直接捂住耳朵钻到桌子底下。
【分析思考一】
1. 手部协调还没练到位
桐桐抓筷子像握锤子,明显还不熟悉精细动作。普通孩子可能先会用勺子再学筷子,但她好像手指分不开力,一用力就僵住。比如夹东西时手腕乱晃,毛球又轻又滑,对她来说就像让我们用筷子夹肥皂——特别容易失控。
2. 游戏设计没考虑个体差异
所有孩子用同样的光滑筷子和轻飘飘毛球,就像让刚学自行车的人直接上路。特别是当大家都在一个空间里,桐桐可能觉得所有人都在看她出糗。后来躲进帐篷反而平静了,说明她需要个能自己调节的安全角落。
观察时间:2025年4月16日 上午10:15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二】
老师给桐桐换了套带橡胶圈的练习筷,拿到手后她眼珠子老往旁边小朋友那儿看。看人家夹东西掉下来叹气,她突然跟被按了暂停键似的,筷子悬在半空死盯着人家手看。老师蹲下来轻轻戳了戳材料:"瞧见没?小哲在搓筷子找感觉呢,你要不要也搓搓看?"桐桐有样学样搓了几下筷子头,嘿,还真夹起来个毛绒球!夹起来后立马扭头看老师,见老师笑着点头,又感兴趣的夹起来。
【分析思考二】
1.偷瞄即学习:桐桐暗中观察同伴,说明她有社交参照意识——先看别人怎么玩再动手,这种"偷师"行为其实是聪明的学习策略。
2.对比产生动力:听到别人失败叹气时停住,可能突然发现"原来别人也会搞砸",这种相对挫折感降低让她重拾勇气。
3.动作突破关键:老师没直接教技巧,而是引导她观察同伴试错(搓筷子动作),把教学变成"你看TA在玩新花样哦",孩子更容易接受。
4.反馈要趁热:成功夹起后马上看老师,这时候的点头比十句夸奖都有用,瞬间把"我能行"的信心值拉满,才有后面的继续挑战。
观察时间:2025年4月25日 上午10:20
观察地点:中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桐桐
【观察实录三】
桐桐和小雨面对面坐在桌边,中间碗里堆满毛茸茸的刺猬毛球。老师刚说完“今天要给刺猬宝宝运粮食”,桐桐突然伸手把蓝毛球全扒拉到面前:“这些是我的!”小雨的筷子刚碰到粉色毛球,桐桐突然“啊呜”怪叫一声,吓得小雨缩回手。老师把盘子转了个圈:“刺猬妈妈说粮食要混着吃才健康哦。”桐桐盯着滚到眼前的黄毛球,用筷子尾巴戳了戳,问:“刺猬妈妈喜欢吃黄果果吗?”老师点点头,桐桐笑嘻嘻的,高高兴兴的和小雨一起夹毛球了。
【分析思考三】
1.行为动机转换
桐桐抢占蓝毛球、吓阻同伴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但老师通过“刺猬妈妈”的拟人化设定,将她的独占行为转化为照顾者责任,使抗拒转为主动合作。
2.试探性合作信号
用筷子尾戳黄毛球提问,是桐桐释放的试探气球——老师及时回应“刺猬妈妈爱吃黄果果”,为她提供了改变行为的合理理由,避免直接指令引发的对立。
3.游戏化破局关键
老师转动盘子时,毛球滚动产生的动态变化吸引了桐桐注意,将“被要求分享”的紧张场景,自然过渡成“发现新任务”的游戏过程。
【回应策略】
一、平行游戏示范
教师坐在桐桐旁边,用同样的筷子夹毛球,当桐桐弄掉毛球时,教师故意也弄掉自己的:“哇!毛球会逃跑!我们比赛抓逃跑的毛球吧!”
用筷子假装追毛球:“这边!快拦住那只蓝色的!”
二、同伴带动策略
让会夹毛球的小哲坐桐桐旁边,给小哲和桐桐不同颜色筷子:“小哲用红筷子运红色饭,桐桐用蓝筷子运蓝色饭”
当小哲成功时,提醒桐桐:“蓝色饭在叫桐桐啦!快送它回家!”
三、故事引导法
把碗说成“小刺猬的饭盒”,毛球掉落时说:“哎呀刺猬的饭掉地上了,会肚子痛的!”当桐桐独占毛球时:"刺猬妈妈说每个颜色都要吃,桐桐当小医生检查有没有漏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