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
游戏主题:乐游动物园 班级:中一班 观察者:陆金茹
观察时间:2025年4月10日 上午10:15
观察地点:室内游戏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徐
【游戏实录一】
幼儿升入中班下学期后,比原来活跃了许多,再加上活动空间大了,孩子们在班里经常跑来跑去,或者学奥特曼互相打着玩。
小徐就是这些孩子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但是他经常会与周围小朋友发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来向老师告状,说小徐打了他等等之类的话。
在我观察了小徐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他爱打人,而是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恰当。例如:早上活动区时小徐在建筑区玩搭积木,他搭了一个特别漂亮的游乐场,而这时小冯正巧坐在小徐搭的建筑物旁穿鞋,不小心挡住了小徐的搭建,于是小徐就推了小冯一把,结果手重了,小冯哭着向我告状说小徐打他了。我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我走过去把小徐叫了来,对他说:“你为什么打人啊?” 小徐说:“我没打他,他碰到我的楼房了。”我又问他:“你是不是想让他让开一些啊?” 小徐点点头,我又告诉他:“你想想,如果你不用手推小朋友,还能怎么告诉他啊?” 小徐想了想,对我说:“请你让一下行吗?”我笑了,摸着小徐的头说:“对啊!你要是这么对小伙伴说,他不就不会给你告状了。” 小徐点点头,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了。”
【分析思考一】
中班幼儿的行为问题增多,更多的是源于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作为老师,要不断观察幼儿的社会交往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不断改善,从而减少行为冲突问题发生,保证幼儿顺利进入“社会化”。
在孩子的区域性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在局部上观察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然后,教师作适当的隐性指导和帮助。小徐是一个好动,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会针对他喜欢建构的特点,积极鼓励他学习建构,并经常关注他的活动情况,当他有一点进步时,就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使他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的发展水平,让他与孩子们更融洽的相处。
观察时间:2025年4月18日 上午10:35
观察地点:室内游戏阅读区
观察对象:小徐
【游戏实录二】
小徐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就翻来翻去,感觉没有耐心看了,我走过去问,“你怎么了?”小徐说:“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过去告诉他,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一页一页翻看,可以和小伙伴一起阅读交流,等区域结束之后,可以再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书看到的内容。之后不时有幼儿加入小徐的队伍,和他一起翻看图书。
【分析思考二】
我觉得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必须交代给小朋友任务,要让孩子知道进每个区域的目的,还可以在进区域之前先安静听会音乐,让孩子安静想好自己想去哪个区,进去了该做些什么。特别是阅读区要家园互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阅读,回到幼儿园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后,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幼儿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观察时间:2025年4月23日 上午10:25
观察地点:走廊角色游戏区
观察对象:小徐
【观察实录三】
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时间又到了,孩子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小徐、睿睿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娃娃家,可是不一会儿,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不要当爸爸”、“我才不想当爸爸呢”……我赶紧来到了娃娃家看看怎么回事,经过询问,才明白原来是小徐和睿睿都争着当爸爸,而可可小朋友准备好了要当宝宝,在旁边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非常不解孩子们为什么孩子不想当爸爸呢?我蹲下身子问小徐和睿睿:“你们为什么都不要当爸爸呢?”我知道睿睿平时是个比较强势、不罢休的孩子,睿睿抢先回答:“因为我觉得当宝宝好玩。”这时候小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不想当爸爸,爸爸不好玩。”听到这里,我若有所思,平日里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少,妈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分析思考三】
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相比之下,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可能平时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少一点。中班孩子已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我想这也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有关。
我觉得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加以引导,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能很快投入到游戏中,这也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同时对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同时更要重视游戏完成以后的评价,让孩子发现问题,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应策略】
1.进区域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听安静的音乐,走走线,让孩子心情平静,想好进区域该做些什么。
2.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并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作出适当的提高或模仿,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发音、讲述,对于羞涩不敢表现的引导幼儿他们与同伴一起朗诵、讲述,再过渡到独立主动地表达。
3.“师幼互动”体现在老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或者在游戏后的讲评中,教师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藉此引发生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推广了好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