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开心与难过
游戏主题:情绪过山车 班级:大四班 观察者:邵冰青
观察时间:2025年9月16日 上午9:50
观察地点:大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一】
桐桐初次参与“情绪过山车”活动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当教师展示情绪卡片时,她持续低头玩手指,偶尔快速瞥一眼卡片,但立即移开视线,避免与教师和同伴的目光接触。在教师邀请她模仿“开心”表情时,她没有语言或动作回应,身体微微后倾,表现出退缩行为。
当同伴明明推动过山车模型并发出欢呼声时,桐桐突然捂住耳朵,面部表情紧张,显示出听觉过敏反应。在情景卡片“玩具被抢”环节,教师尝试引导她选择“难过”的表情卡片,她被动地接过卡片,但随即将其放在地上,无表情或语言反馈。在整个25分钟的游戏中,桐桐没有发起任何互动,仅在被直接点名时以轻微点头或摇头回应,参与度极低。
【分析思考一】
桐桐在首次游戏中的表现凸显出孤独症儿童常见的感官处理障碍和社交回避行为。她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高度敏感导致其难以适应集体游戏的动态环境。其缺乏对情绪卡片的表情识别和模仿动机,反映出情绪认知能力的滞后和社会参照能力的缺失。此外,她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有限,表现出执行功能方面的困难,需更多个体化的视觉提示和身体引导才能参与活动。
观察时间:2025年9月17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大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二】
在第二次游戏前,教师提前10分钟让桐桐单独进入游戏区,允许她自由触摸过山车模型、情绪卡片和小道具,并伴以简单的语言讲解:“这是过山车,这是开心的脸。”游戏开始后,桐桐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当教师展示“开心”卡片时,她注视卡片时间延长至约3秒钟,并在教师肢体辅助下(轻握其手腕)做出轻轻拍手的动作。
在情景“得到礼物”环节,同伴乐乐主动将礼物盒递给她,桐桐没有拒绝,接过盒子并微微嘴角上扬。教师立即给予具体表扬:“桐桐笑了,真开心!”她随后在教师提示下说出“开心”一词(音量较轻,但清晰可辨)。在推动过山车环节,她愿意将人偶放在车上,并在教师手势提示下尝试推动模型。
【分析思考二】
桐桐在第二次游戏中的进步表明,前置性环境适应和感官支持对其参与度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她开始表现出对情绪卡片的持续注意力和初步的动作模仿能力,说明在结构化和可预测的环境中,她具备情绪认知的潜力。同伴的主动互动(递礼物)也起到了有效的社会示范作用,说明融合环境中同伴介导策略的重要性。然而,她在语言表达和主动社交发起方面仍存在明显困难,需继续通过视觉提示、肢体辅助和正向强化予以支持。
观察时间:2025年9月18日 上午10:00
观察地点:中三班
观察对象:桐桐
【游戏实录三】
第三次游戏中,桐桐表现出更高的参与意愿和情绪识别能力。她主动坐在游戏垫边缘,观察其他幼儿操作,偶尔露出微笑。在“摔倒受伤”情境中,她未经提示即拿起“难过”的表情卡片,并低头做出手捂脸的动作(尽管动作略显生硬)。教师立即给予强化:“桐桐知道难过了,真棒!”她听后保持低头动作但微微点头。
在游戏总结环节,教师提问:“我们什么时候是开心的?”桐桐轻声说“礼物”,并指向礼物盒,这是她首次在集体中主动表达与情绪相关的内容。游戏结束后,她主动帮助教师将卡片放入盒子中,表现出良好的任务跟随能力和共同注意力。在整个过程中,她未出现捂耳或回避行为,感官调节能力有明显改善。
【分析思考三】
桐桐在第三次游戏中的表现显示出她在情绪识别、表达与社交参与方面的显著进步。她不仅能正确匹配情境与情绪,还能尝试用动作和语言进行表达,表明情绪教育活动的重复体验和个别化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其感官调节能力的提升也反映出她对游戏环境的适应增强。此外,她开始展现出初步的社交主动性(如帮助收拾卡片),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表明她在融合环境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正在增强。
【回应策略】
通过对桐桐三次游戏表现的持续观察与分析,可以看出她在情绪认知、感官调节、社交参与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基于其发展特点与需求,制定以下系统性回应策略:
1. 感官与环境调整策略
前置性感官准备:在活动前10分钟提供个体化环境探索时间,让其熟悉教具和声响。
噪音控制:使用轻柔的背景音乐或降噪耳机减轻听觉过敏反应。
视觉时间表:为其提供图文结合的游戏流程提示卡,增强预测性和安全感。
2. 情绪认知与表达支持策略
多模态输入:结合图片、实物、动作和简单语言帮助其理解情绪,如“开心—拍手—笑”。
情绪层次化教学:从最基础的情绪(开心、难过)开始,逐步扩展至生气、害怕等复杂情绪。
自我监控工具:提供情绪选择轮或情绪卡片册,供其在活动中选择或表达当前情绪。
3.社交互动与沟通促进策略
同伴伙伴系统:安排一名社交能力较强的同伴作为其“情绪伙伴”,在游戏中示范和引导。
脚本式语言支持:提供简单句式的语言框架,如“我开心”“他难过”,辅助其表达。
社交故事预演:在活动前通过社交故事介绍游戏规则和可能的情境,减少焦虑。
4. 行为与强化支持策略
区别性强化:及时强化其任何尝试参与、模仿或表达的行为,无论完成度如何。
任务分析分解:将游戏步骤分解为更小的单元,逐步引导其完成,如“先拿卡片—再放人偶—后推车”。
正向行为支持:记录其积极行为出现的情境和前因后果,建立个体化行为支持计划。
5. 家庭延伸与协同支持策略
家庭情绪卡片游戏:提供家庭版情绪卡片和情境图片,鼓励家长在家中进行简短的情绪识别游戏。
情绪日记记录:建议家长帮助桐桐用图画或简单词语记录每天的情绪体验,如“今天开心—吃了冰淇淋”。
亲子情绪对话: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命名和讨论情绪,如“你现在皱眉低头,是难过吗?就像我们玩过山车游戏时那样”。